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正确地表达悲伤,也是一种权利
TUhjnbcbe - 2023/11/1 21:39:00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刚学习写作文,老师布置写一件“好人好事”。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奶奶背着一个包裹,腿脚不便的样子,于是我就去帮忙把她扶过了马路。

”第二天点评作文的时候,老师先失望地说:“全部三十几个同学,居然都做了同样一件好事,全部都扶了老奶奶过马路!

”然后又追加了一句:“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都是有同情心,有共情能力的好孩子。”我永远都记得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共情”这个词,但是我年龄太小,并没有理解到老师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阴(xin)差(gao)阳(cai)错(lie)地做了记者,一开始我走的是“野路子”,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如何做好体育新闻,但我发现自己还挺喜欢和运动员聊聊他们的奋斗史,与其记录那些硬邦邦的数据,我更愿意知道背后血与汗的故事。

这样的做法一开始被人异议,而后竟然收到了某些老前辈的鼓励与支持,也就一路走了下去。多年以后,我在一本叫做《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书里,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华盛顿专栏作者玛丽·麦格罗里在采访了申请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的45位新闻记者后发现,这些记者都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被作为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的这本书也引用诗人弗罗斯特的评论:

“如果作者不能含泪写作,读者就不会含泪阅读。”

——这大概指的就是专业记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叫做“共情”的能力。(而有了共情能力,也就有了责任感)

什么叫共情(Empathy)?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设身处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换位思考或者具备同理心的意思。

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年,那些好的新闻范本会源远流长的缘故:无论是《体育画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游骑兵之死》,还是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之死》,在客观理智的讲诉下面,都埋藏着一颗博大的悲悯之心。

比如被誉为最好的体育特稿之一的《举重冠*之死》,以举重冠*才力“一天”的时间线作为角度,讲诉了才力和他父母亲困窘的生活。他们以最低的物质水准维持生存,连象征性的住院费都无法负担,据医生说,如果及早入院,他本来不至于死——也渗透了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确地表达悲伤,也是一种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