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本报记者吕亦菲
对于运动员来说,职业运动生涯末期就如同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转型是一道困难的选择题。有的人在分配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的人却选择跳出舒适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我市举重运动员周宏杰是喜欢“折腾”的人,从运动员到体育老师、健身教练,最后创立自己的健身器材销售公司。“改变”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不变”的则是他在面对压力时的那份乐观与自信。他说:“能抗压,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能力。”
全市第一个放弃分配岗位、自主创业的职业运动员
年,11岁的周宏杰因为体育成绩优异,在一次运动会中被教练看中,入选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为举重运动员。练了5年后,他顺利进入省队。在省队的8年里,他曾获得年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举重冠*,并在年、年、年蝉联江苏省举重比赛冠*。
被问及“训练有多苦”时,周宏杰笑着摇了摇头说:“训练不苦啊。”在周宏杰看来,运动员尤其是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身上有一种比常人更能吃苦耐劳的品质。因为氛围很好,每天唯一想的事就是训练,他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累不累、苦不苦。
年,退役后的周宏杰被分配到吕墅小学当体育老师。虽然当时他一个月元的工资比一级教师还高,可他并不开心。体育老师和周宏杰大学时学的运动训练专业并不对口,再三考虑后,他决定辞职。
周宏杰的这一决定无异于丢掉了“金饭碗”。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的父亲。“我这个人就是乐观,别人不看好,我偏偏就觉得一定能成。”周宏杰带着赛场上的那份自信,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条赛道:成为健身教练。他成为当时常州第一个主动放弃分配岗位、自主创业的职业运动员。
销售赚到的第一笔钱,他付了一套房的首付
那个年代,商业健身房普及率并不高,但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时的客户消费能力高。因为是专业运动员出身,周宏杰很快就在业内打响了自己的名气。那段时间,除了来找他健身的,还有来“挖墙脚”的。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有客户找他打听如何购买健身器材。这让他看到了商机,那些找他购买运动器械的高端客户,基本都是想开健身房的。何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量身配置一整套器械?
年,周宏杰做成了人生第一张销售单子,接近10万元的提成让他立马就去买了套房付了首付。他用轻描淡写的话讲述着从教练到销售这段转型经历。这种轻松的背后不仅是当时的市场现状,更多的是基于他本人的专业和客户对他的信任。
此后,周宏杰拿到了更多品牌的经销权并成立了自己的健身器材销售公司。年,他在德国创办了一家国际健康管理咨询公司,将健身器材领域拓宽到康复设备,聚焦时下最热门的体育康复产业。
变压力为动力,在困局中找到出路
“这几年,我们的压力很大。”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健身、康复市场。代理制向厂家直销的转变,让作为中间商的周宏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每引进一个新产品,不出几个月,市场上便会出现不同品牌的价格更低廉的类似产品。
“我们的瓶颈就是生产。”阵痛在所难免,唯有创新才能破局。除了不断尝试加快引进新的产品,周宏杰把目光锁定在研发和生产环节。如今,他的公司已经研发了多种具有自主产权的健身设备,同时实现批量生产,甚至将产品远销国外。
“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管是当运动员还是开公司,周宏杰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高压的生活。面对压力他总是信心满满。“扛得住压力才能赢!”周宏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