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从乾隆嘴里夺食新疆的一桩贪腐大案上
TUhjnbcbe - 2021/8/18 1:59:00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年,乾隆皇帝弘历67岁。这一年,乾隆也忙活了不少事儿,先是给当年满清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被打倒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人平了反,补入《玉牒》,补继袭封、修其茔墓等等——反正事情也过去了这么些年,多尔衮等人不管怎么说还是为满清的宏伟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虽然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被批倒批臭,但那都是自己曾祖父一代的事儿了——同时这一年乾隆还三次到爱新觉罗家的龙兴之地盛京(沈阳),缅怀先祖的光辉伟绩,并下达文件,规定后代子孙必须都要定期来盛京拜谒祖陵,以先祖为榜样,兢兢业业,确保大清江山万年绵长。

除了这些事儿,乾隆在这一年还颁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自己在位不超过六十年,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等到了乾隆六十年,自己85岁的时候,就将国家的重担交给皇子。乾隆说:想当年唐宣宗、宋仁宗、宋英宗什么的,立了皇储后就郁郁不乐甚至流眼泪哭鼻子,实在是太让自己瞧不起,所谓:“均为朕所嗤鄙,安肯踵其庸陋之见。”

这些事儿,说到底都是为了大清政权的根基永固,爱新觉罗一家千秋万代。当然,乾隆也很清楚,根基永固也罢,千秋万代也好,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大清的干部队伍不能出问题,一定要保持一个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才行。然而,偏偏就是这一年,一件轰动全国,差点掀翻半个大清官场的贪腐巨案却浮出水面,而这场惊天巨案发生在远在万里的*,发生在南疆的重镇叶尔羌。

叶尔羌,就是今天的莎车。今天的莎车说起来虽然只是属于喀什噶尔地区的一个县,但是。历史上却一直是南疆的重镇,处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上。比如元代的时候,一个自称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就记载过这里,不过当时写作“鸭儿看”,后来这个意大利人写了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只不过一直没人信——其实到现在也有人不信。

如果你读了我前面写过的噶尔丹故事,就会知道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南疆有个汗国,就叫叶尔羌汗国,显然就是以叶尔羌为首都的,当然最后这个叶尔羌汗国成了准噶尔汗国的附庸,再后来便随着准噶尔汗国一同被乾隆纳入了大清版图。对于这个地方,清政府在乾隆二十六年平定完大小和卓之乱后,乾隆二十六年便专门设置了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进行管理。到了乾隆四十二年二月的时候,担任叶尔羌任办事大臣的,是一个叫高朴的人,就是这位高朴,成为了叶尔羌这起大案的主角。

那么高朴是什么人呢?

高朴,其实不姓高,而是满族镶*旗人,姓高佳氏,是乾隆最宠爱的慧贤皇贵妃的侄子,说起来,这是皇亲国戚啊。

而且高朴一家一直是非常显赫。高朴的爷爷高斌,是两朝重臣,文渊阁大学士;伯父高晋,时任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替皇上管着整个江南;而高朴的爸爸高恒也是国家高级干部,曾任两淮盐政,这个两淮盐政可是个肥缺,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盐铁专卖,高度垄断,私人不能制盐贩卖,而清代的盐税也是清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源,所以管理盐政的官员那都是富得流油,至于所谓两淮,则是以淮河为界,产盐区分淮南和淮北两地,并细分为23各盐场。高朴的爸爸高恒就是管理这个的,但是高恒则有点背运,因为他后来在这个肥缺上贪污而事发,被乾隆砍了脑袋。

虽然高恒被砍了脑袋,但是乾隆却依然很看好高朴,一路提拔,不断高升,从一个小小的纪检监察干部给事中干起,先后做到三品官的纪检监察部们的副职:督察院左督府御史;再升为从一品的工部、兵部和礼部侍郎,相当于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部(工部)、国防部(兵部)、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礼部)等等都干过副部长,乾隆派高朴这位大侄子去*担任叶尔羌办事大臣的时候,还给挂着兵部右侍郎的衔,可谓是官运亨通,颇为重用。

但是对高朴来说,这叶尔羌是个什么*地方啊?自己在京城里滋滋润润,跑到这么个边远之地,能有什么油水?

以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眼光来看,的确也会觉得叶尔羌——莎车,这么个地方,能有什么呢?

然而,高朴很快就发现,别看这么个叶尔羌,不仅有油水,而且油水大的惊人,就看你有没有胆子搞了。

那么这里到底有什么呢?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的和田玉。

说起来和田玉应该在和田啊。其实叶尔羌与和田都在昆仑山一线,和田玉也只是一种玉的名称,并非只有和田产的才是和田玉。但是与和田河里产的玉不同,叶尔羌产的玉是在山上,并且和田产的所谓羊脂玉是白的,叶尔羌山上产的玉则主要是青色的。早在《汉书》中就记载过这里“有铁山,出青玉”,唐代的时候有个和尚路过这里,也记载了这里产玉,后来出了本书叫《大唐西域记》,说这个地方的玉石“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

其实唐和尚所说的“大者如盘如斗”完全是太过保守了,“如盘如斗”能有多大啊?事实上这里的玉因为是从山上直接露天开采,可以从矿脉外部剥离玉料,因此能获得巨大体积的玉料,一两吨重的玉都不是什么事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玉被选为清廷皇室的主要用玉,基本上清朝皇帝们用的玉盘子玉碗儿,乃至用作乐器的玉磬等等,都是用叶尔羌的玉。

所以你别一听这是山上采的山料,不是籽料,而且还不是羊脂玉,就对这里的玉撇嘴,知道清代著名的国宝级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吧?就是用这里的玉雕的,而且年咱们天朝上邦搞什么奥运会,做徽宝,也就是做大印的玉,就是这里的玉。

那么这些青玉在什么山上呢?是在一个叫密尔岱的山上。

密尔岱,又称密山、辟勒山、密勒塔山等,清代的《西域闻见录》则写为米尔台塔班(达坂),说:“去叶尔羌二百三十里有山曰米尔台塔班。徧山皆玉,五色不同。然石夹玉,玉夹石。欲求纯玉无瑕,大到千万斛者,则在绝高峻峰之上,人不能到,土产牦牛,惯于登陟,回子携具乘牛,攀援锤凿,任其自落而收取焉,俗谓之碴子石,又曰山石。”

这也就是说,你爬山爬的不够高,就找不到好玉,是“石夹玉或者玉夹石”,不纯,纯洁无暇的上等好玉,就要爬到“绝高峻峰之上”了,所以在密尔岱山这里采玉,路很不好走,即使到现在,路也不好走,比如那个奥运会做徽宝的玉,就费了很大劲才挪到公路上,最后一截还是用了十几天,在结了冰的河道上拖了60来公里——其实要不是什么奥运会,那块大玉根本就不会运出来,因为在此之前十年,这块4吨重的玉就被发现了,但是因运出来成本过高,就一直给搁在那儿了。后来终于咱们有了不惜一切代价,要博各国友邦之欢心给自己长脸的奥运会,才不计血本的给搞了出来。

而当年的清廷呢,规定是每年要进贡密尔岱山上好的玉石一万八千斤,也就是九吨,而且同时规定,除了给皇帝家开采之外,任何人严禁私自开采。其实你就是想私自开采了也没法销售,因为清政府还在密尔岱山的路上设置有专门的关卡,出叶尔羌、出*都有关卡,就算你能采上,卖不出去又有什么用啊?那玩意又不能吃。

但是高朴显然不这么想,自打了解了这些玉的情况,就惦记在了心里,制度再严有什么用?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啊。这些玉,那就是哗啦哗啦的钱啊,所以高朴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被任命后是一路快马加鞭,第二年的二月,就兴冲冲的火速到任了,而这时叶尔羌的阿奇木伯克,是一个叫鄂对的人,高朴前来到任,鄂对是早早便已经在城外恭候了,不仅早早恭候,还立即奉上了见面礼:五十两金子,送给新任的办事大臣。

五十两*金,已经不算是个小数目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十来万块钱,清代的一品文官一年也就两银子的工资,也就相当于十几两*金,外加斛粮食,也就是升的粮食。所以你看现在的什么古装剧,动不动吃顿饭就十几两银子,完全就是胡扯。估计这个动不动十几两银子的错误概念很大可能是来自《水浒传》,其实宋代的银子比清代的更值钱,清代银价在中国各朝各代中应该是最低的,这是因为明代以后,大量日本、南美的银矿被开发,流通进入了中国。而《水浒传》之所以动不动满篇都是土豪,不过是为了写的爽,大家也看的爽,好汉嘛,不霸气点怎么能行?

因此鄂对这五十两金子算是很重的一份见面礼了。

鄂对为什么一出手就这么大气?一方面,当然是要巴结这位新到任的皇亲国戚;另一方面,也是试探,看看你高朴拿不拿这笔钱,拿了,自己心里就有了谱,很多事儿就好办,说白了就是能一起闷声发大财。

高朴呢,面对鄂对的厚礼,什么都没说,拿了。

这下,鄂对心里就踏实了。

那么鄂对是个什么来历?所谓阿奇木伯克又是什么玩意儿呢?

鄂对,维吾尔族,也写为吾德(全称是米尔扎·吾德),这个人在*的清代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是库车回王这一系的始祖。我在前面讲噶尔丹故事的时候简单讲过吐鲁番的维吾尔族郡王,在讲杨增新故事时,介绍过著名的哈密回王,而这个库车回王一系,一样是显赫异常,是清代维吾尔族王公中仅次于哈密回王的世系。

在讲鄂对的传奇经历前,我先说说阿奇木伯克这个概念。

简单的说,阿奇木伯克是伯克中最高的一级。

清政府当年在全国实行的是不同的管理制度(所以憋跟我瞎扯什么一锅两制是首创,是什么政治大智慧,人家满清早就一锅好几制了),比如在内地实施郡县的流官制,在蒙古实施盟旗制,在*的北疆,实施*府制,而在南疆,则实施和*府制结合的伯克制。

伯克这个词,学界基本确定来自阿拉伯语,原意是“法官、审判官和统治者”,后来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就演变成了*事长官的统称,而行政官员则称为阿奇木,再到后来,伯克就演变成了所有官员的统称。伯克分为多种,比如商伯克,管理收租收税;哈孜伯克,负责执法、刑事工作;密喇布伯克,负责水利;茂特色布伯克,负责宗教,等等,一共有三四十种伯克。而阿奇木伯克,则是总伯克,为一个辖区的行政首长,但是这个阿奇木伯克也有高有低,重要地区的阿奇木伯克,比如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阿克苏、库车等地的阿奇木伯克,就是三品官,其他还有四品、五品的阿奇木伯克,而且一个地方也不见得所有种类的伯克都设置。

鄂对这个人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史籍中时是清*灭准噶尔的时候,事实上在准噶尔时期,鄂对和大小和卓一样,都被准噶尔人囚禁于伊犁。关于准噶尔人控制南疆的维吾尔人,我在讲噶尔丹故事的时候有所提及,总之,准噶尔蒙古人控制南疆的叶尔羌汗国作为附庸后,大量征收税赋,派遣官员高压管理,强制迁移维吾尔人到准噶尔人的大本营伊犁种地,给准噶尔人产粮食,同时还把一大票有头脸的维吾尔上层也搞到伊犁圈起来。

鄂对就是被准噶尔人强迫迁到伊犁的之一,被安排在伊犁河以北的固尔扎,也就是今天的伊宁市东北郊的地方。直到乾隆二十年(年)的时候,清*杀到了伊犁,困在伊犁作为人质的鄂对以及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等人终于得到了恢复自由身的机会,随即纷纷向清*投诚,表示效忠大清。

现有的大部分史料都认为鄂对家族为库车世族,事实上鄂对家族的确是库车的第一大世家,但也有史料披露鄂对家的祖坟其实是在喀什噶尔,这很可能说明早期鄂对家族是从喀什噶尔迁到库车去的。

清政府搞完准噶尔的事儿,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原则,便放鄂对回库车。同时也放大小和卓回南疆。而鄂对呢,对清政府放大小和卓回南疆是大为惊恐,他的反应是立即和自己13岁的长子鄂斯满(吾斯满)跑回了伊犁。

为什么鄂对会对大小和卓的回南疆这么惊恐?而且我们知道大小和卓是一生下来就在伊犁,鄂对家族与大小和卓并没有什么交集,按理说不该有什么恩怨啊。

其实这就是南疆所谓白山派和黑山派之争了。

大小和卓是白山派,而鄂对家是黑山派,这两派在准噶尔统治南疆之前就一直是势如水火,你死我活——事实上正是因为大小和卓的先祖阿帕克和卓被黑山派追杀的没办法,才找到了西藏的五世达喇,通过五世达赖搬的准噶尔人救兵,打败黑山派,从而掌控了南疆,当然,南疆从此也就成为了准噶尔人的附庸。

叫我们大多数人想,大小和卓与鄂对都被准噶尔人囚禁了这么些年,受尽屈辱,现在好不容易都重获自由,应该不会一出来就翻脸,捉对厮杀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鄂对还真没猜错,大小和卓回到南疆没多久,就开始铲除黑山派,大杀特杀黑山派维吾尔人,鄂对家族很多人都被大小和卓给砍了。与此同时,大小和卓也和清政府翻脸,在南疆暴动,这就是所谓大小和卓之乱。

显然,此时鄂对最好的选择就是随清*杀入南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恢复黑山派属地,解救黑山派属民,给死去的亲人报仇。于是鄂对强烈要求随*效力,加入清*,利用自己在南疆的影响,一路作为先导,招降阿克苏、乌什的维吾尔人,尤其是在攻打库车时,因为熟悉情况,在当地威望又高,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在清*围攻库车的时候,小和卓霍集占在库车城内是大肆杀戮鄂对亲族,更要命的是鄂对的老婆热衣木,也落入霍集占之手。

这个热依木据说长得很漂亮,霍集占一眼就看上了,口水哗哗的,便软硬兼施要纳热依木为妾,热依木一听?纳我为妾?门都没有,是死活不从。霍集占一看,你不从是吧?好,我就杀你的孩子,于是将鄂对与热依木的三个年幼的孩子从城墙上给扔了下来,直接摔死——当然,这也有给鄂对看的意思。

但是随着战事吃紧,被霍集占囚禁的热依木还是找了个机会,逃了出来。也幸亏她逃了出来,因为热依木这个人比她的老公鄂对更有主见和魄力,甚至可以说,后来鄂对一族封爵封王,一大半都是热依木的功劳,而库车回王这一系后来权倾南疆,因在处理事务方面能力出众而深得清廷认可,也和热依木紧密相关。这再一次证明娶一个好老婆是多么的重要,不仅能帮自己,还能把好基因传给后代。

大小和卓之乱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开扒,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随后鄂对一族成为了南疆第一大望族,家族成员分任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甚至库车等地的阿奇木伯克,我们要知道,清政府任命阿奇木伯克也是流官制,就是说也要原籍回避,但是鄂对家却不,照样在库车和属于库车的沙雅当阿奇木伯克,而且有时候几个大城同时都是鄂对家族在当阿奇木伯克,由此可见清廷对鄂对家族的倚重和信任。

鄂对因为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中战功卓著,忠心耿耿,最终被清廷封贝勒衔固山贝子,当然那时候还没封鄂对为王,封王那是他后代的事了,但鄂对由此也就成了库车回王的开山始祖,而且以“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的荣誉称号,被画像紫光阁。

咱们继续说高朴。

高朴到任叶尔羌后,别的什么事儿也不管,第一件事就是向鄂对了解密尔岱山的玉石矿情况。

其实鄂对也没白在叶尔羌当阿奇木伯克,这么些年,也没含糊过,私自偷偷采了不少玉,这一看新来的高朴大人一心惦记着玉,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啊,心里跟明镜似的,赶紧挑选上好的玉石就给高朴送去了,史料记载是前前后后共送了四次,一共是送了公斤。高朴是照单全收。

这下鄂对是彻底放心了,有了这公斤玉石垫底,那就等于可以放开折腾了啊,大家共同致富吧。

高朴自然是不会光等着鄂对来给自己送玉,要致富还得靠自己。所以在到任不久,就亲自下基层,跑到密尔岱山视察玉石矿,顺便慰问慰问密尔岱山上守卡子的官兵,掌握了实际情况。

这样,高朴就开始了在密尔岱山为自己采玉的活动,鄂对呢,也跟着混,反正你吃肉,我喝点汤总行吧?然而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的三月,鄂对得了病,去世了,这下,这个叶尔羌阿奇木伯克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高朴一看鄂对病故,赶紧给乾隆上奏章,奏请由鄂对的儿子,在阿克苏担任阿奇木伯克的鄂斯满调过来,接替父职。只要鄂斯满接替了鄂对,他高朴就可以继续放心大胆的采玉石采下去了,反正你鄂斯满的爹和我高朴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你告我就带出来你爹。

没想到乾隆没批准,乾隆的考虑是,如果安排了鄂斯满接替鄂对,“竟似叶尔羌之阿奇木为伊家世职,久之与唐时藩镇何异?”就是说这样的话让大家看起来好像叶尔羌成了鄂对家的了,久而久之不就变成唐朝的藩镇了吗?——我们知道,唐朝就是亡于藩镇割据的啊。所以乾隆是完全不同意高朴的奏请,而是将在喀什噶尔担任阿奇木伯克的色提巴尔迪,调过来接替鄂对。把鄂斯满则调任到喀什噶尔接替色提巴尔迪。

这样的组织安排,虽然对高朴来说不尽如人意,但也关系不大,反正办事大臣才是叶尔羌的老大,如果按照想在的对照来说,大体上阿奇木伯克只能算是个地区行署专员,而办事大臣才是地委书记,再说高朴还是皇亲国戚,挂着国防部副部长的衔。但是不管怎么说,为了方便起见,高朴还是给色提巴尔迪送去份礼,是50个银元宝,价值是两银子——这个出手可是比当初鄂对出手大方多了——所以我们看到这儿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当初是鄂对给高朴送,进行试探和拉拢,现在换成了高朴给色提巴尔迪送,目的也一样。

色提巴尔迪对这50个银元宝也没说什么,收下了。

现在轮到高朴放心了,于是高朴在乾隆四十三年五月的时候,就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说这个每年进山采玉,不太好管理,总有混杂的维吾尔族老百姓,跟着偷采,不如咱们隔一年采一次。

这次乾隆倒是准了。其实高朴才不管什么老百姓偷采不偷采呢,高朴这么做的目的是要自己组织大型开采,一三五是皇上的,二四六是我的,自己隔一年就狠狠地捞一票。

于是高朴就找到了叶尔羌的伊什罕伯克,叫阿布都舒库尔,让他安排具体事宜,抽调多维吾尔族民夫,上山采玉。

伊什罕伯克也译写为伊沙噶伯克、伊沙罕伯克等,直译过来是“城门之主”的意思,最初的职责是负责看守宫廷,负责守卫的,后来演变成一个城的*事长官,逐渐又演变成阿奇木伯克的副职,协助阿奇木伯克处理一切事物。

而这个阿布都舒库尔呢,一样屁股也不干净,曾经也私采过玉,还卖了多两银子。接到高朴的命令后,阿布都舒库尔立即组织安排,征调多维吾尔民夫上山,同时派兵严密守住进山的卡子,放心大胆的干。这下高朴第一次就采了公斤玉,高朴很满意,继续开采,前前后后又采了公斤玉。

阿布都舒库尔这时候也不闲着,除了给高朴抽调民夫采玉外,自己也抽调了人采玉。反正好处大家沾,有玉大家采。

高朴还规定,从今以后,凡是50斤以下的玉,就不用给他过目了,直接招商变卖。同时高朴还大力查处以往民间的私采行为,缴获民间私采的玉石后,每斤象征性的定价一钱,和手下官员分买,据为己有,反正你有本事就拿到内地卖了换钱,没本事运不出去的你拿着垒羊圈也行。一时间叶尔羌的大小官员纷纷跟着高朴盗采玉石,然后再各显神通拿到甘肃等地变卖。

说起来,这些玉石要运回内地变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按照规定,这些是贡品啊,一路那么多关卡,如果没有朝廷下发的票引,也就是证明文件,一经查获,那是死罪啊。其他官员小打小闹的偷运一些玉石倒也罢了,你高朴可是差不多上万公斤了啊,而且,高朴的想法很清楚,这些玉石拿到甘肃这些地方卖,显然卖不出什么价钱,要卖,就要往江南卖,一来是江南富庶,容易卖出好价钱,二来那里是自己家的根据地,他老爸高恒当年也是在那一带混的,故旧很多,更重要的是,他的伯父高晋不是正在当两江总督呢吗?

然而,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这要从*去江南,*不说,一路上要经过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好几个省才能到高晋的地盘,一路之上,都是关卡,大摇大摆的运这么多玉石,那是闹着玩的吗?

那么,高朴将用何种办法将这些玉石运到江南?身为两江总督的高晋又会如何面对这些烫手的玉石?高朴的玉石是否能顺利卖出?而这一起和皇帝争利,疯狂的惊天大案又是如何败露的呢?

(未完待续)

点击右上角,进入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可阅读往期内容。

图文内容均为原创,任何组织、媒体及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乾隆嘴里夺食新疆的一桩贪腐大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