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海峰”时代开始,奥运的首金总是“射击”。我想,把“射击”比赛安排在开头,并不是因为“耍枪”的就要“港火”些,而是害怕这些“快枪手”在赛场等久了会“擦枪走火”引发混乱!
而“举重”项目一定会紧随其后,嗨!一声闷喝,抓举、挺举出“西楚霸王”的气势来,当然也出现过秦武王“赢荡”的尴尬场面。但即便是那样,也值得大家敬仰佩服的,不服气你来!
八十年代,波哥在城北体校撂跤的时候“举重队”就在隔壁。教练姓杨是国家队的退役运动员。麾下有几十个级别不一的骄兵悍将,其中不乏省冠*、全国冠*和后来的国家队队员......
举重和摔跤都是运动科目中的“重竞技”,匹配和衡量对手的原则都是“体重”,而不是按你可以举起多重的铁砣砣为标准!
所以困扰举重运动员的最大难题不是你可以举得起好重?而是你可以把体重控制到好低!
以前成都举重队的队员“张饼饼儿”张斌、大足的“大脚板”王宪、南充的“矮脚虎”张钟平,都是队里的高手,几乎可以摸到“健将”的级别。
他们的“家境”与“胃口”和我都差不多,为了一顿“运动员伙食”才混进体校。我们都在少年时代“心猿意马”过,也经常被教练飞舞的皮鞭产得荷尔蒙飞溅后,才懵懂的回到了现实之中!
每当我们看到旁边T台上“击剑队”长腿妹妹些,自己就已经腿软了,当年秦武王“赢荡”出过的洋相也可能会在我们中间重演......
记得,当年我们在“成都六中”借读的时候,就和举重队的“王宪”、“张中平”是同学,而且大家都很少逃学旷课。当然,那时候大家都不迟到的原因是:还有一位击剑队的“第一美女”王莉也在我们班上的最后一排!
那时候体校的“运动员”是骄傲的,他们总可以让老师网开一面、同学们也心存羡慕!那年月大家的家庭表面区别不大,感觉没有特别的优越感,其实却不然......
不同的运动项目,参与的人群完全不同:摔跤、举重多为“厂矿子弟”,姊妹多特别是兄弟多的家庭。因为平日里“打锤格孽”惯了,多了这块“角斗”和“角力”的背景,会有利于壮大江湖上的影响力!
“城北体育馆”也有“武术”项目,但多为“幼儿学”、“童子功”,原以为习练武术也是“街头霸王”的选择,其实也不然。像《骇客帝国》的陈虎、张斌(武术队也有个张斌)、陈朝晖等,都是武林世家的传承弟子,也就是说都是要讲“武德”的正统嫡传。家教那是相当的严格,学习成绩也相对不错的。
而像“羽毛球”、“乒乓球”、“体操”这些“艺术性”强的项目则清一色干部家庭的娃娃。哦,对了,“花样游泳”也是艺术和唯美性较强的项目......
记得年邓鸿的会展中心“棕榈泉游泳馆”落成。特别聘请了省“花样游泳队”来现场直播,结果水温不够女教练拒绝下水;
在座的有些素质欠妥的观众起哄,女教练正色道:“我们今天是安排来异地训练的,不是给你们表演唱堂会的!不要以为你来参加活动就高人一等,这些娃娃的父母比你级别高!!”
所以参加体育项目除了自身的基因结构以外,项目的社会属性和经济价值还是不容小觑的!
如果不能参加“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当一名“酱油”运动员就更应该选好专业,毕竟奥运冠*只有一个,而亚*没有人会记得你的......
不过也有例外......
成都“雄起”是为了“全兴队”喊出来的,那天在“阅读协会群”上还看到大家回忆当年“包机打申花”的留言,依旧充满了激情和惋惜!
可见“足球”这项运动,成绩的“好坏”不会是绝对的,收益和曝光率才是它的魅力和关键!对于我们要求不高,金牌不金牌不重要,“世界杯”只要可以进一个球就是零的突破!
毕竟当年我们还是为了“保级”跑去跳过一楼,后来被女朋友臭骂一顿说我“干打雷不下雨!”
算了,还是来说“金牌”,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刚才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1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李发彬以抓举公斤、挺举公斤、总成绩公斤获得冠*,同时打破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
这是东京奥运会举重的第二块金牌,而在此前的女子举重4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侯志慧打破两项奥运会纪录,为中国代表团举重项目拿下第一枚金牌!
看到侯志慧义无反顾的身影,在教练面前她是那么的娇小,我不禁快要落泪!试想一下如果是你的女儿,也要用双肩去擎起比自己的体重还沉重几倍的杠铃,你忍心吗?你可以想象出她背后付出的艰辛吗?
还是庆幸侯志慧轻松打破世界记录,获得了全世界的喝彩,这个已经足够了。我们还应该为那些没有取得好名次的运动员喝彩,也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还有中国女足的铿锵玫瑰......
一起来为奥运健儿加油!!!!
相关链接:(点击可阅读)
竞赛日期7月27日AM9:00女子米栏男子跳高、铅球9:10男子米栏预赛女子米预赛9:35男子米预赛女子米预赛7月27日PM14:30女子跳高、三级跳远、米决赛男子铁饼决赛14:35男子米栏决赛男子、女子米决赛15:15男子、女子米决赛女子米预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