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那些年老成都的ldquo网红rdq
TUhjnbcbe - 2021/8/17 1:28:00
季夏时节

除了那些官方收录的著名文学、艺术家等,老成都七八十年代也出过不少的名人。他(她)们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在没有自媒体推波助澜的时代,而完美错过了“网红”的待遇;

也可以说他们是生逢其时,在那个大家都很“矜持”的年代可以脱颖而出,成为街头巷尾“龙门阵”的主角不也是一件值得提劲的回忆吗?

和单位上的同事比起来,我大多蠢长他们几岁。但和大多数书友比起来,我又还是个70后小兄弟。毕竟那几场刻骨铭心的“运动会”我都没有赶上,老成都的“老超哥”我认识的也不多,好在我从小就喜欢坐茶铺“听别角”加上“老狗记得千年事”,东拼西凑还可以收罗一些话题......

首先说一下我了解的成都“肌肉界”超哥!

从青羊宫打“打金章”开始,老成都袍哥人家的“打打行”就有了比较完善的记录。后来电影《少林寺》、连续剧《霍元甲》、《陈真》播出后,“市体育场”的一早一晚就变成了露天“武馆”集散地了。

那时候有峨眉派、青城派、南派北派少林派,洪拳、长拳、太极拳还有四路查拳。口诀也丰富,啥子“先人传下四趟拳,伏阚撩阴腿当先。削掌回捶汤瓶式,撤步带掌跨中间”、“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期间还涌现出不少的武林高手,其中大家熟知的就有太极李雅轩的徒弟林墨根、海灯法师的徒弟范应莲、气功大师唐海华等民间高手......

“唐海华”这个名字可能不够准确,但江湖上这位称“唐哥”的气功大师,在成都武术界几乎都晓得。当年熊长贵饰演的《海灯法师》中和水牛摔跤的就是他哥子,我还去他住的小巷会过他几回,差点就去拜师学艺打通任督二脉了。

后来成都举重队的一卢姓朋友跟他学习了几个月后,成功考入了外地的武警特警队,算是光宗耀祖了!

除了民间海派的武术爱好者,国家套路的高手也多。包括《黑客帝国》武术导演陈虎的教练刘志刚、董霞等国家级教练些......

也有一些“后江湖时代”的“侠客”,比如“李小龙”!!!不要惊讶,就是李-小-龙几个字一模一样的!前几年电视上还看到过报道,据他自己透露,龙哥怀有“三绝”!武术、舞蹈、书法!!!

这位大侠是90年代末开始出名的,身材精瘦矮小但一身腱子肉!经常赤裸上身留一个马尾巴的发型,辨识度非常的高。武术和舞蹈无缘欣赏,但书法还是看得过去的。他平时会兼济给小商小贩写招牌,清一色的楷书,落款是“李小龙”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说到写“毛笔字招牌”就不得不提到当年的“周半城”,就是“周游”周老师!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都几乎半个城市的招牌都是他现场手写的。周老师原来是成都招牌厂的工人,相当于现在广告制作公司的美工,每天的任务就是写招牌、写招牌、还是写招牌......

《卖油翁》中老翁说得好“唯手熟耳”,久而久之周老师不再满足于“平地舞文”而升级为“高空弄墨”,一个架梯(当然需要两个年轻人在下面手扶到),半桶油漆、一把排笔就归一了!

周老师梯子上龙飞凤舞,梯子下面行人一片仰视!那是相当的有face(面子),而且他每次都一气呵成绝不闪火,即使站在架梯下抬头仰望,也不会担心有飞墨滴在脸上的!

除了那些武林高手和书法家,艺术家也不少。那个年代“李伯清”还名不见经传,每天吃了上顿不晓得下顿吃啥子的时候。这个不是我乱说哈,李老师的评书头他自己说的:“明明看到下头是20个客人,每碗茶我抽一分,结果扎账的时候茶铺伙计说只有15个客人!你说好呕人嘛!!”

七十年代中期茶铺头都有讲评书的,《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岳飞传》都有,后来收音机的“刘兰芳”抢了他们的生意。不过街上还有卖唱的、卖打药的、耍猴戏的......

那时候有一个反窜女声的小伙子叫“李华”,多半60岁左右的朋友记得到,我记得到可能是因为我醒事比较早,头蛋子(鸡下的第一个蛋)吃得多的原因!

我那时家住东华门,有一年冬天,天刚擦黑。就听邻居“秀群”大姐的大嗓门在喊:“李华来了,快点出来听他唱歌!!”

成都的冬天不算太冷,就像夏天也不会热多久一样。那天路灯刚刚燃起,一大群男女就簇拥着一个面皮白净的“姑娘”,要她唱歌!路灯的灯光下,她头戴风雪帽身穿*涤,手上带着一双花手套,活脱脱就是电影《小街》中那位纯真、柔弱、羞涩的少女“俞”的形象!

听她唱的《茉莉花》显得那么凄美,在场的有些大妈还抹了眼泪。后来听隔壁“茹儿”孃孃告诉我,李华原本是男儿身,从小喜欢反串女角唱歌。后来还考上了音乐学院,也不晓得那时候的音乐学院在哪里?

但临近入学的时候“名额”被别人顶替了,再后来他就精神失常了,总认为自己是“女儿身”。

这哪个口水可以淹死人的时代,他可远没有“李玉刚”和“金星”那样幸运。估计现在的老成都人记得他(她)的也不多了,希望他后来走出了阴霾开始了幸福生活吧!

那天溪上喝茶时遇到了“大宅门火锅”的洪姐,她请我们品尝了刚买来的“协盛隆”糕点。口感确实很“成都”,但是对这个糕点品牌我却是“一脸茫然”。

马老师这位外地人马上给我普及相关知识:这家老成都的糕点品牌历史相当悠久,《巴金传》中就有记载“连过年做糕,中秋节吃月饼,也都是按照往年的惯例,向设在署袜街上的协盛隆点心铺订货。协盛隆是成都出名的糕点店,全城有数的几家大公馆,没有一家不和他打交道的。”

看来老成都的记忆正在流失,估计后辈们想去溯源的也不多。还好,现在成都还有自媒体可以记录,有《平叔闲谭》、《行脚成都》当然还有我们的《波哥龙门阵》......

图片源自网络

等雨等出"地震"来

老成都东华门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年老成都的ldquo网红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