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世界名著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TUhjnbcbe - 2021/7/12 11:54:00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布勒,这位被称作为“黑天鹅之父”的传奇人物著作《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是一本世界经典名著。

一、反脆弱是什么?

1.脆弱性的对立面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就是反脆弱性。反脆弱性(antifragile)是脆弱性的对立面。

反脆弱性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复原力”、“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是在冲击面前变得更好,例如生物体的进化,社会转型期经过激烈冲击并成长扩张的文化,还有政治制度、革命、技术创新、创新企业;又如,抗生素的作用下,大部分细菌死亡,剩下的细菌具备了耐药性,这也可以视为反脆弱性。

2.反脆弱性可以带来更好决策

反脆弱性与随机性、不确定性、某些错误结伴而生。如果不愿意接受随机性、不确定性和错误,就只能与反脆弱性失之交臂。金融市场波动起伏,投资者可以从中获益。疾病让人做好免疫工作,以改善健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商业、政治、医学的环境中(未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地方,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不透明性或者不完全理解性占主导的情况下),需要掌握反脆弱性的机制来做出非预测性决策。

脆弱性可以衡量,但风险无法衡量,人们无法算出重要的罕见事物的风险,也无法预测其何时会发生,“但事物对波动性所致危害的敏感性是可观察的,这比对造成危害的事件进行预测更容易。”

在各领域的应用中,都可以采用一个简单测试来检测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

3.拒绝反脆弱将变得更糟

反脆弱性是所有幸存下来的自然和复杂系统的特征,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如果剥离波动性、随机性和压力源,反倒会发生伤害。经济调控者一直通过压制随机性和波动性来迫使经济遵循周期规律,与之类似的还有健康、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管理,“正如极为焦虑、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那些试图帮助我们的人往往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

4.伦理原则: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利

“社会最大的脆弱性制造者和最大的危机制造者,正是那些置身事外、不承担后果的人。一些人从波动性、变化和混乱中实现有利结果(或获得收益),而将他人暴露于损失或伤害的不利因素下。”

以别人的脆弱为代价,而获得自己的反脆弱性的行为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当代,金融、贸易、公共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制度、规则日益复杂,“危及他人的重大风险”很容易被隐瞒,也不受问责制的约束。造成年金融危机的一些银行家,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5.精准预测、回溯解释为什么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总是在不断改进模型、理论或表述方式,分析历史,希望把握对未来的理解。“黑天鹅”事件就这样绑架了人的思维。

“现实生活远比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更加错综复杂——我们的头脑倾向于将历史以更平稳和更线性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导致我们低估了随机性。”相应的历史分析也必然成为背离现实逻辑的教条总结。

更大的危害在于,因为低估了现实及其随机性特征,当我们再次看到、遇到随机性时,就会心生畏惧并反应过度。人们会为了避免这样的恐惧,设计出规避风险、不确定性的控制系统,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黑天鹅”事件发生。“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

“复杂系统内部充满着难以觉察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非线性反应。”人造的复杂系统往往只能得其形,而难以再现这些相互依赖关系和非线性反应,因而会触发、引发失控及连锁反应。现代社会的脆弱性就在于,方方面面人为因素大量增加,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远离了先祖和自然的模式,社会运转依赖于人为的设计复杂性,这使得发生“黑天鹅”事件的概率提高、单起事件的冲击性增强。人们却以为这叫做社会“进步”。

精准预测、回溯解释都是站不住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根本不可计算。

6.以大自然为师

“得益于反脆弱性,大自然是管理罕见事件的最好专家,也是管理‘黑天鹅’事件的高手,经几十亿年演变进化到现在。”

大自然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应对冲击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而非逃避)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

二、如何理解反脆弱性

1.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传说,小亚细亚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四世在躲避追杀期间,持续摄入了尚不致命的有*物质,剂量逐渐加大,成为百*不侵之身,他曾试图服*自杀却难以做到,后来只得要求别人杀死他。

这种对*药免疫的方法被称为米特拉达梯式解*法:“当人们不断地接受小剂量的某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额外的或更大剂量的同类物质逐步产生免疫力”。这已经很接近反脆弱性了。

药理学家创造出所谓的“*物兴奋效应”,让小剂量的有害物质来治疗疾病。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剂量与反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了解到*物的兴奋效应,但未将其进行有效的概括提炼。年,德国*物学家雨果·舒尔兹对这一效应进行了“科学”的描述,指出小剂量的*药能够刺激酵母发酵,而大剂量的*物则会造成伤害。

从营养学的视角来看,“(永久性或偶发性地)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能够激发健康肌体的反应和交换,从而带来诸多益处;但如果摄入过多卡路里,剥夺了人类的饥饿压力源,可能阻止人类的肌体充分发挥其潜力。”

2.领域独立带来领域依赖

人的系统需要一些压力和刺激,人们可能在某一个、某一些领域中体会并认可这项观点,但在其他领域却予以忽略。例如,有人花费大量成本在健身房里锻炼举重、跑步等项目,但在生活中,连自己的行李箱也要他人代劳。

又如,同一个医生可能先是建议你做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几分钟后又因为你身体的一个小小的感染给你开抗生素药物,目的是让你“不生病”。

一个人即便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也无法自然而然将一种语言环境下的概念,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下来理解,而需要重新学习词汇。“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类似的障碍,当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背景中出现时,我们就无法辨识了,就好像我们注定要被事物最表象的东西,比如包装、漂亮的礼品袋等蒙蔽一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反脆弱性很明显甚至太明显的地方,却看不到它。我们很少将成功、经济增长或创新理解为对压力的过度补偿。”

领域依赖及相应的认知盲区是人类固有的缺陷,只有当我们努力克服和突破这一障碍时,我们才能开始获得智慧和理性。

3.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人在受伤后,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相对应的,也存在创伤后成长的现象,即人们在受到伤害后重新振作并超越自己。

怎么创新?首先,要试着惹上麻烦(严重但并不致命的麻烦)。“创新和成熟源自最初的创新必要性,但却超越了满足这种必要性的状态。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的多余能力成就了创新!”

很多人认为,创新来自于体制的资金支持,通过规划,培训创新者,让他学习创新课程、商业课程,聘请大公司领导人充当顾问,就可以引发创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工业革命到硅谷崛起,再到当下,创新跟舒适、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是不沾边的。

“古罗马政治家、监察官老加图就将安逸——几乎任何形式的安逸——视为通向堕落的道路。他不喜欢所有轻易就能获得的东西,因为他担心这样会削弱意志。”

自动化飞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飞行难度,飞行员的工作变得舒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曾颁布规定,敦促航空业提高对自动飞行的依赖(认为自动飞行会比人为操作驾驶更安全)。但由于长期缺乏挑战性,飞行员的注意力和技能逐渐钝化,事故发生率增加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最终取消了这项规定。

过度补偿机制往往隐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长途飞行后最有效的消除疲劳方法是去健身房锻炼,而坐下来休息或睡觉将适得其反。如果急着要完成一件工作,最好交给办公室任务最繁忙的那个人;要是交给无所事事的人,对方无法(即便愿意)提高效率。

更常见的例子是,作家、艺术家往往会在有一点点背景噪声的地方创作,例如网吧、咖啡馆、茶楼、机场,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对抗噪音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4.以冗余的形式呈现的反脆弱性反应

“大自然喜欢反复印证自己。”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人有两个肾脏,其他许多器官也有额外的容量。

冗余常常会非常有用,但人却天生不喜欢冗余,人历来喜欢欠债、拖延

“一个过度反应的系统一定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预期更坏的结果,对有关危害发生概率的信息做出反应。”比如,人的身体会通过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洞察周围的一切可能性,其评估风险的能力远远强于人的智力。

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往往通过回顾历史(哪怕是打着大数据的旗号)来推断所谓的最糟情境,以此对未来风险作出判断,这被称为“压力测试”,这种方法本身带有极大缺陷。拉丁诗人卢克莱修(TitusLucretiusCarus,古罗马诗人)曾写道,“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就是他亲眼所见的最高的那座”

但人却往往犯下这种错误,从古埃及时期,人们根据尼罗河最高水位标记预估未来河水泛滥情况,到年遭遇可怕危机的福岛核电站(该核电站是按照受到最强震级的地震为标准设计防震应急体系的,没有想过更糟的情况),再到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惊慌失措的银行家和监管官员坦承没有想到危机会如此猛烈。

画外音:

小布什政府时期,出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美国新保守派领*人物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DonaldHenryRumsfeld),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一次记者会上,发表了一段在当时被认为是绕口令的话,“据我们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有‘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说,有些事,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同样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这番话在后来被认为相当睿智,非常简明扼要地道明了人的认知局限。承认“已知的未知”,坦言存在“未知的未知”,就能有效激活反脆弱性。

5.压制越强,反弹越猛

政治、社会运动都具有高度的反脆弱性。愚蠢的行为就是试图用暴力去压制运动,而不是设法操控它们,以退为进,以适度的妥协解决问题。

“反脆弱性唤醒了肌体的应急反应,对压力和伤害做出了过度反应。”最典型的反应就是爱情等欲望,一旦陷入到(反脆弱性)爱情中,人将无法自拔,越是试图摆脱,就会陷得越深、越疯狂。

信息也具有反脆弱性。“湮灭信息的努力比宣传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强信息的力量”。典型的例子是,越竭力为自己辩解,将越描越黑。又如,聪明的娱乐明星会经常制造绯闻、外界的抹黑式批评。

“大公司和政府似乎并不明白信息的反作用力,信息有能力控制那些试图控制它的人。”当你听到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府表示要“重新注入信心”,就表明其是脆弱的,注定失败。公司安抚投资者,很大可能会吓跑投资者,导致死亡螺旋。“只有当你不在乎你在经济圈内的名声时,你才最有可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人们才会将最多的钱借给最不需要的人。”

画外音:麦道夫(BernardMadoff)等骗子就深谙信息传播的奥秘,有意表现出不在乎外界投资(让资本看上去不甚稀缺)的态度,让参与其投资的机会变得稀缺,如愿赢得了大批拥趸。

6.生物体、复杂系统与反脆弱性

“自然界或者说生物界,通常同时具备反脆弱性与脆弱性,这取决于变异源(以及变异范围)的不同。”在一定限度内,人体可从压力源的刺激中受益,如定期给骨骼施加一定压力,有益于骨密度上升。

非生物体,在压力下会逐渐衰竭、折损。

人类虽然能够自然修复,却难逃死亡厄运。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功能失调的恢复时间太短,并非人体违背了反脆弱性定律。

(1)远离压力源,会适得其反。人违背反脆弱性定律的表现是,陷入文明病误区,使得生活过于安逸舒适,让自己远离压力源,从而起到了加速而非减缓衰老的作用。“现代人那种人为的衰老,正是压抑了生命内在的反脆弱性的结果。”

(2)破坏自组织机制,会导致生态系统紊乱。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市场活动,都是人为建立的系统,形成了自组织机制,与生物体高度类似,可以繁衍和复制。这些系统具有复杂性,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度非常重要,类似于生物界中的食物链,如果人为抑制部分关联度,希望获得好的结果,会打乱原有的“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陷入困境,引发一连串副作用。

复杂系统的核心是,它们通过压力源或者借助压力源,向其组成部分传递信息。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非源自逻辑机制、智慧、推理能力或计算能力,而是源自压力,并通过荷尔蒙等信息传导机制传导。

(3)谢绝错误,会酿成更大错误。错误及其后果也是信息。小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尚不完善,很多情况下,只有感知到疼痛,才会接收到风险管理信息,因而学会成长。很多慈爱的父母违背了这一点,试图为自己的孩子隔绝所有风险,却造成孩子成长的延缓、避险能力的弱化。

锻炼人的骨骼,任务式负重的作用更为明显,小幅增压式的锻炼却会起到降低骨密度的作用。这是因为,“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的恢复期,这将使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这样的压力源肯定要比一个温和但持续不断的压力。

看似温和却持续不断的压力源,会让人陷入压抑,例如日复一日的程式化工作手续、通勤、家务活儿、维系社交圈而需付出的努力(例如每日定时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名著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