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理论视展馆为将展品神圣化的空间。而如今,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被艺术家廖斐刻意打造成可游可思的园林,其内布置的创作带有灵性。展览《沉静的响雷》从“佛教美术”这个概念切入中国当代艺术叙述脉络。策展人在展览开幕式上做了学术报告的分享,主要内容是回顾西方视野下佛教美术概念生成的一些历史瞬间。策展人认为,贯穿于这些瞬间的是二元对立的既有论述。在东方与西方、神圣与世俗等冲突的情况下,事件被赋予了张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策展思路缺乏辩证。恰恰相反,比较及辩证在这样一个跨越了文化语境、历史阶段的学术诉求中是充裕甚至是富余的。不同于理论研究者,艺术家的辩证常常可以举重若轻。廖斐的《重力雕塑》以巧妙的计算性结构弥合了所用材料重量上的差异,将“举重若轻”化作可见景观。邵一采用工业材料构造信仰符号,俗物与圣物的界线不再清晰。现成品、日常物是否具备神圣属性呢?圣物又何以落入日常呢?这些设问亦回荡于当代艺术的有限历史内。
邵一,《木模系列》,,木模?
廖斐,《延长的直线》,,岩石、钢板、水泥基座,××90cm
先锋艺术史里的前卫人物在策展人的梳理、回顾中不断登场,“东学西渐”的排头兵冈仓天心、铃木大拙、久松真一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曾缺席。思想进路的叙述中心不断滑动,从欧美推及日本,再回到中国,文化视野不断发生着交叉。艺术史中的宗教维度始终是存在的,它体现为创作的母题、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在推动艺术传播、发展中的客观作用。策展人将佛教和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禅学”(Zen)引入美术研究绝非一件新鲜事。《沉静的响雷》中四位植根于中国的艺术家其实践也并非洋溢着宗教热情,而是充满了被空间化、视觉化了的神秘感。陈丽珠在二维平面上的实验便是极好的例证。颜色相似的几何色域在特殊排布下为观者带来三维立体的视觉错觉,艺术家将其命名为“冥想空间”。冥想本是修行的手段,在这里它亦内含着受现代规训之后的凝视。佛教也好,禅宗也好,在艺术表达中构成的往往是模糊的指认。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谓“前卫”风格其中之一便是向禅宗或中国传统哲学里的某一流派吸取资源。这看上去也许是矛盾的,传统和前卫本应是对立的。但是,传统在当代艺术中不是复古形态的重现,而是被艺术家挪用、变动的对象。偏重于视觉层面的表达借用了带有传统意涵的元素、符码,其传达的内容却是相当“当代”的。另一方面,被挪用的还不仅仅存在于可见层面,对思想的截取激发出更为激进的实践,其突出代表之一就是“厦门达达”。群体成员林春在当时就以他所感兴趣的老庄哲学、禅宗理论来解释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动机、倾向,他最终抵达的就是关于达达主义在中国的合理、合法性的论证。另一位成员*永砯著文《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则更是宣示了“禅宗即是达达,达达即是禅宗”此番等式,后现代被他认作是禅宗的现代复兴。
陈丽珠,《冥想空间》,,布面油画,30×30×3.5cm
邵一,《无相》,,钢板,尺寸可变
《沉静的响雷》也正是在今天对于上述话题的再次回应。不过,策展人并非意在对历史上的宗教美术展开考古学、图像学意义上历史调研,他似乎更愿意揭明和强调早已“后现代”了的当代艺术中的宗教维度、神秘要素,以求突破关于“禅”的固化表达。但是,基于本展览话题的研究尚刚刚起步,在系统化过程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辩证地来看,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艺术创作依然具备着鲜明的现实所指。它们绝不是都向上指着天国,它们就是此刻真实的一部分。艺术家脱离不开社会,而创作也就恰恰是其所处现实的某个侧写。褚秉超“造像”行动所带有诗意即产生于世俗生产和精神圣境的夹缝间。他置身于佛像制造业的流水线,以科学地搜集、分析的工作方法试图还原释伽牟尼的肉身真实。在现代技术与古老信仰之间,艺术家没有单项选择,他制造着观念冲击的场域亦在此同时做着赋魅和祛魅的双向操作。信仰和现实由此联结。生产、制造这些经济领域的活动无不体现着人同人的社会关系,而宗教观念就诞生于此社会关系异化。所以,当我们识别出其宗教取向之时,也就将解剖刀深入至社会现实的肌理内了。
邵一,《崇拜物:旋转内部的矛盾》,-,螺纹钢,××cm
褚秉超,《新佛说造像量度经》,,纸本水墨,40×40cm(30件)、60×65cm、70×70cm、87×78cm(2件)
“沉静的响雷”取自《维摩诘经》中“默然无言”的英文翻译“thunderoussilence”。此译法好似辩证的文字游戏,但又直白易懂。可是从“默然无言”到“沉静的响雷”,此番转译究竟是信息的对等翻译,还是价值的添附或背叛呢?在文化的传播、引介、翻译中,语言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及价值,这令比较者感到迷失。我们于此陷入巴别塔的隐喻内,但却不应困于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窠臼里。“沉静的响雷”就是文化苦旅的开端,它将文化传译中的景观再现而出。“雷声”或许还需要些时间方能入耳,而“闪电”作为可见之物已然早就预言了即将到来的震动。当今艺术家们所成就的即如那一道道闪电,研究者则应当细读这些视觉对象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还原到具体、鲜活的语境中。唯有如此,讨论才不沦为囿于抽象层面的空谈,由艺术实践、实验组织起的景观再现才可能为文化批判及研究提供参考的坐标系及可视的对象。
褚秉超,《造像》,,单频影像,24分钟54秒
陈丽珠,《冥想空间-》,、布面油画
文Article理耕Jerome
图Pictures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版权声明:
推荐热门文章
全国最火文创雪糕大盘点!“神仙打架”果然不同凡响
推荐原创文章
当我们挑选食品时,我们在消费什么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最新杂志
4月刊现已发行
扫码获取购买链接
艺术与设计(理论)投稿方式
艺术与设计(理论)欢迎您的来稿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
-
lihongfei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