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号“叶伟民(yeweimin)”授权发布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我们所理解的“文笔好”其实是一个很表层的问题。如何写好非虚构,实际有一个很系统化、很立体化的方法。今天我会很压缩地跟大家聊一聊,希望大家能够从一个俯瞰的角度去了解一篇优秀的非虚构是如何产生的。
内容我分了三部分: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者间有非常明晰的分界线,也方便大家很对应地了解非虚构写作的“前中后三部曲”里分别要做什么事情。
01写作前
第一章:当我们在谈非虚构时,我们在谈什么?
1.1定义与边界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写作”。这个定义不能说错,但缺点是太大,太粗暴了,只能说是一个理想定义。此外,还有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狭义定义。
真实的+有文学性的+有意义指向的
这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后面还会不断出现。由此又会牵出两个基本问题。
问题1:绝对真实——非虚构——虚构三者的关系
分享一张很好玩的图片,他非常完美地阐述了上述问题。
从上至下分别是:非虚构——绝对真实——虚构
问题2:非虚构——特稿——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四者的关系
纪实文学我们很容易把它剔除,它更强调文学性,允许一定的虚构性。特稿是非虚构在新闻领域的具体的应用。最麻烦的就是报告文学跟非虚构,他们经常混淆大家的认知。
追本溯源来讲,非虚构和报告文学在概念上其实是没什么太大的差异的。但是后者很可惜,误入殿堂,被主流过分地高举,文学技巧被过度地放大了,且承担了过度的宣传功能,反过来解构了新闻性和真实性,也随之失去了文献价值。
老前辈、中青报“冰点”副主编卢跃刚说过:“报告文学到今天为止已经死亡了。”我在做功课的时候也看到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来自一位知乎网友——“好的非虚构写作一定要避开报告文学的尸体绕着走。”
1.2什么是好的非虚构作品?
应具备四类特征。
一、真实。真实是非虚构的底线和生命线,细节是非虚构的基石。”
二、亲历。从个体的视角进入世界,探索人与自己、与世界、与时代、与未来的关系。始终围绕人,也回归到人。信奉人类内心的世界是比宇宙更广阔的地方。
三、独立性,怀疑、批判和反思,而非歌颂、赞扬和取悦。
四、个人视角。无需照顾或迎合一些所谓的正确,它没有唯一性。
以上四点可简化为一个极简的形式——
同心圆模型
本体(故事)——所指(问题)——外延(意义)。不同的作品能在这个模型里找到不同的对应半径。
故事: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
问题:故事要指向一个具体的问题。
意义:更终极的意义。
第二章:如何找到你的故事主题?
2.1怎样积累素材?
1、海量阅读
除了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很多富矿都是隐藏在一些非竞争性的“刊物”中。例如相关行业的通讯、期刊、报告和政府机关、警方、法院发布的消息等。
2、社交
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和消息渠道,多参加一些会议,多出席一些交流场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