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画说地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平
TUhjnbcbe - 2021/5/24 19:08:00
画说地理只对有“趣”的试题下手▼(试题来源:届“江南十校”一模联考)山水基底格局是指古城所在区域的天然地形、水系特征的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营建的重要基础。图1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略图。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松阳古城实现了“山-水-城-景”的一体化融合。据此完成1~2题。1.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为()A.河谷依山型B.盆地据山型C.丘陵嵌山型D.平原望山型2.松阳古城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的措施是()A.引流穿城B.筑堰引流C.近郊调控D.汇水入渠

古城形态几近方正,从比例尺推测约为1平方千米,推测地形平坦开阔。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古城三面环山,北向敞开,并非盆地,为谷地开阔的平原。从图中建有多个堰坝和堰渠推测,古城周边地形平坦,需筑堰引流抗旱排涝。从比例尺可知,距古城最近山峰约4-5千米,谓之遥望。故选A.河谷依山型。

画说山水基底格局

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解读

“这不是什么难题,没什么好讲的!”这可能是某些老师“剃头挑子”的看法。但你知道备考生有可能在哪里失误吗?你知道他们的失误原因吗?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你能举重若轻就能代表学生云淡风轻吗?所以,面对任何时间、任何组织、任何形式、任何难度的地理题,我认为只能从考生角度去设想和解决任何问题,把不同层次的考生问题综合考虑进去。画说地理只是其中比较通俗易懂的形式之一。

所谓河谷依山型、盆地据山型、丘陵嵌山型、平原望山型,在空间上究竟有怎样的区别、怎样的布局?教师真的可以单凭嘴就能说得清楚吗?正确答案“平原望山型”是怎么“望”出来的呢?手绘板图不失为一种随堂最快表现法。

河谷依山型山水基底格局示意图

盆地据山型山水基底格局示意图

丘陵嵌山型山水基底格局示意图

平原望山型山水基底格局示意图

随堂解析板图留痕

据图可知,古城位于干支流交汇附近,浙江丽水位于季风气候区,汛期易出现洪峰威胁古城,枯水期,农业灌溉又不便。多条堰渠和多座堰坝与河流交错分布,筑堰引流防洪灌溉。堰渠没有穿城,也不局限于近郊调控,更不是为了汇水入渠。故选B.筑堰引流。

问世间“堰”为何物?

“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

引水堰坝

在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水流平缓,难以在很短时间内灌溉田地。但通过筑堰方式,拦蓄抬高水位,再通过堰渠排入灌溉区或聚落生活区,形成流动的“活水”。当然,筑堰水利工程主要功能还是抗旱排涝。

今天的松阳城,远望青山如黛。

本题组的平凡之处在于片面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城市区位选择以及区域气候条件对水系水文特征的影响。但精彩之处在于依托传统文化,考查和谐的山-水-城-景的人地关系。通过四字一句的组合选项,考查在地理学科条件下文字的辨析能力,进而延伸到学科综合素养的能力层面上。题组难度不大,但设计精巧,美感十足,趣意盎然,不失为近年模考试题中的“高光时刻”。

优秀的地理考题并非彰显其难度上的“杀灭感”(江南十校联考曾被戏称为“江南大屠杀”),而是大面积选择地理核心价值观“鲜活感”,让更多的的考生在备考模拟中有联想、有应用、有反思。

题组解析到此,

对山水基底格局的了解

还可以再深入细致一点。

一、传统的聚落风水理论与山水基底格局有什么关系?

早在原始社会,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承载人居活动的基础。在营城之初,他们对于城市整体环境的把握,会“随城市的等级规模的不同而大小不一,或着眼于区域乃至全国的大环境,或仅限于目力所致。”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山泽通气”,山脉是地气在自然运行的通道;“水者,万物之本源”,水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山水是影响物质环境的核心因素。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读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句可知,山水城郭的方位感被营造到可圈可点的境界——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本段文字复制于百度)“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宇宙观,促成古人“四方”观念的形成。伴随着后期“四方”与阴阳、五行等“风水”内容的融合,方位被赋予了各种属性特征,用以解释自然的运行之道;礼制观念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要求,又进一步强化了古人对城郭方位与朝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画说地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