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不凡》系列由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施文静发起,旨在记录种不一样的人生。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可能?
点击下方图片(??推荐)跳转「故事岛FM」喜马独家签约播客最小化边听边读
主播:文静
嘉宾:张郑
排版:想想
「TheStoryofZhangzheng」
举重比赛有两个项目:抓举和挺举。每个项目各三次,一共有六把试举的机会。
总成绩以两个项目的总和来算,分别取举起最高重量的记录。
举重看似比得是你能否举起更重的杠铃,实则比的是你能否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你每一个的动作从而做到一次又次地自我超越。
同时,每当放下杠铃的那一刻便落地归零,也是一次又一次练习归零再出发。
对于举重我不是知道一星半点儿,是一点相关的知识都没有。觉得不就是举起越来越重的杠铃片吗?和这期的嘉宾一聊才知道这项运动背后原来饱含了如此多的哲理,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也是对于自己固有认知的一点反思。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对“举重若轻”这四个字有一个更透彻地理解。
第
1
把
天赋初现
小时候的张郑只是知道自己爆发力强,强到短跑的成绩可以盖过班级里的所有男生。但她其实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有一次体育老师带着张郑去看了一场举重比赛,那时候的她连举重是什么都不知道。
小时候的张郑
张郑
当时还不知道啥叫举重,只记得老师叫我去拎棍子,把铁棍举起来就能拿冠军,就去了。当时还啥都不会举,就举起了一个快四五十公斤的杠铃。在场的教练都惊艳了,因为在上海要找像我这样的(举重苗子)特别难。
那个时候,张郑才小学五年级。
第
2
把
举重初体验
这位教练后来再说服了张郑的父母之后,她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业余的培训班开始了举重的训练。
张郑的个性其实很内向,害怕长辈、害怕老师也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喜静不喜动。没想到举重和张郑很投缘,不仅绕开了所有她不擅长的点,还给了她很多额外的激励。
张郑
我当初练举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用去操场跑步。举重项目在我眼中是个很开心的项目是因为我们的训练时间不长,我们的项目特点导致了我们运动员没有办法很长时间的训练。比如看到其他运动队进操场跑步,就感觉很辛苦,但是我们训练只要进去摸摸杠铃,抡几下就好了。举重是个很个人的项目,它不需要你跟别人去交流。你举起的瞬间别人给你掌声,那个动力那种成绩感我觉得在那个当下是很激励到我的,也是能让我一直练下去的原因吧。
张郑就这样欢欢乐乐地度过了五年左右的业余举重训练时间。她没想到下一个五年和举重的缘分会把她带上巅峰也把她带向谷底。她人生的过山车很快就要启动了。
只不过她原本并没有打算要坐这趟过山车,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张郑的决定。
第
3
把
登台
业余时间训练举重的第五年,张郑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和她同一级别的选手在上海队里已经占据位置,不需要第二名选手了。
无论张郑去哪儿比赛,她永远都是老二的位置。于是就有教练给张郑建议说不如歇一年,再等等机会。
张郑也无所谓,本来就热爱学习和读书的她便继续她的学业。学校的体育课上张郑是受优待的学生,因为体育成绩太好了,所以根本不用训练。
而同她坐在一起的另外一位同学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和她平分这份“特殊待遇”。当年还在念初中的俩人,便坐在了一起,用两个天壤之别的身体开始了对话。
张郑
我那个同学就和我讨论一个问题,她问我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学毕业找工作,有想过将来想干嘛吗?我说我还真不知道。我突然觉得懵了。她说如果我有你这样的天赋,有这样一个天赋,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那次对话彻底击中了张郑,她渐渐从那个无所谓的态度切换成了为什么不能试一下走更远的态度。她深藏在心底的涟漪被那位同学直白的话语触动碰撞出了巨大的浪花。
于是她准备好了乘坐这趟注定刺激,驶向未知的过山车。
张郑通过集训班的选拔顺利地入选了上海队,开始了正规的训练,那一年是高一的下半学期。
她一点都没有考虑过成为专业运动员后会为她的将来带来什么保障,她只是想试试看,像她那位同学建议的那样,她想放手一搏试试看自己能走多远。
于是张郑开始了“魔*”般的训练,外人看来她练得太苦了,她却乐在其中。
张郑
在别人眼中我真的练得很苦,但我自己真的非常爽。刚进去头两年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状态是这样的:我们摸杠铃,撸铁手会破,到什么程度?我们进去开始练,今天的训练把皮破掉一层,可能连手指都张不开了还有很多血迹。别人看着很可怕,但我们自己不觉得那样,洗手的时候手都在疼。第二天血泡被弄掉了,里面新的那层肉还没长好呢!继续练,又破了但你还想继续练。
但张郑并不觉得痛苦,虽然有些时候身体已经极度疲惫还需要被教练顶着继续训练,但当她的手触碰到杠铃的时候,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她全神贯注在那个当下,训练中的每个瞬间仿佛都可以被放大成永恒。
凭借着一小部分的天赋和疯狂的努力,张郑很快就出成绩了,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举重运动员,也拿下了全国冠军赛的冠军。
年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领奖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仅仅第一年就涨了快六十多公斤的成绩,连外省的教练都来窥探上海队到底是引进了什么高科技让一个新运动员能够如此快速地成长。
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领奖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疯狂上涨的名次背后还有张郑不断上涨的体重,原本以为是发力点的体重反而为她后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
4
把
落幕
张郑当年是大级别项目的举重运动员,所谓的大级别就是体重在75公斤以上的选手。无论你是75.1公斤还是公斤,你要挑战的杠铃重量是一样的。所以在传统教练的心中,自然是体重越重越占优势。
所以张郑必须吃,拼命地吃。
张郑体重的顶峰曾经达到过多公斤。
多长出的体重并没有给张郑带来多大的优势,反倒是给她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负荷。在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下,张郑的身体,尤其是膝盖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张郑在比赛中进行的抓举项目
(图片来源:网络)
张郑
那个时候我的膝盖已经出现了一些神经性的疼痛,也就是说我的膝盖在某个角度没有办法使劲,没有办法做支撑。如果我做一个动作可能某部分的力量就会脱节,这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很大的一个重量。我受伤医院看医生,医生给我的判定就是你这个膝盖35岁得做轮椅了。
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比赛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张郑一直记得一个教练曾经说过的一次话,现在读来每个字都很重。
张郑
像我们(运动员)总有一天站在那个台上面,你会知道那是你最后一次比赛。
很快,张郑不得不迎来她的最后一次比赛。
张郑
我到最后那一年比赛的时候,我是抱着砸锅的心态去比赛的。回头想想其实挺心酸的,四年前的全运会,一模一样的成绩我拿了一个全国第二。四年之后,我的成绩和四年前一模一样,拿了一个全国第六。(沉默)其实......很难受。
第
5
把
运动黑历史
从冠军到伤病再到退役,仿佛流星一般在用力地划过天空后,便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坠落。
张郑从运动员的身份退下来之后做了随队的教练,除了身份的转变,目标的缺失,身体的病痛,以及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