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锻炼 » 争议中的抗疫剧,在一起凭什么独受好评
TUhjnbcbe - 2021/2/28 3:06:00

作者/雅莉王半仙编辑/郭吉安

今年国庆好像过年。

不只是高速的堵车和景点的人海让人有这种感受,在假期最后一天完结的《在一起》还以影像的方式,将人拉回了春节间疫情肆虐的场景。

从《生命的拐点》到《武汉人》,十个单元展现了大众或熟悉或陌生的抗疫故事,也打破了《在一起》刚立项的种种质疑。

是不是又要唱赞歌?

已播的剧情中,《在一起》没有回避疫情爆发过程中医疗物资不足,以及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及时的情况,《生命的拐点》单元以主角张汉清的口说出“等疾控中心发布就晚了”的台词,《摆渡人》中有护士崩溃哭诉“烂掉的口罩”、“垃圾袋”的片段。

为什么不拍纪录片真实还原?

实际上,《在一起》十个单元的主角几乎都有真实原型,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原型是渐冻症院长张定宇,朱亚文饰演的黎建辉原型是上海第一位援鄂医生钟鸣。而剧中因骑自行车回武汉而被一些观众质疑的桥段,其实是原型医生甘如意的真实故事。

又要一味煽情催泪吗?

和观众想的不一样,《在一起》显得极为克制,甚至某种程度上在冲淡悲伤的情绪。张汉医院院长的朋友刘一鸣感染和去世时,镜头只给了短暂的默哀和远眺。而医院送餐时时,也只有一句“现在不就是需要送外卖的吗”。

为了还原这部真实、克制、不回避的《在一起》诞生历程,娱乐资本论独家采访了本剧的制片人孙昊,以及《摆渡人》单元的编剧高璇、《方舱》单元的编剧六六和《武汉人》单元的导演杨阳,串联起拍摄背后的曲折故事。

筹备:

拍单元剧、写小人物、不一味唱赞歌

2月16日,现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的高长力刚刚上任三天,就萌发了做一部剧来记录疫情的想法,他找到了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高韵斐,准备启动后来的《在一起》。高韵斐在上海电视节论坛演讲时,特意提到了“创作的紧迫性”,希望剧集能够在今年10月播出。从广电总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手中接下任务的,是此前在现实主义题材剧中多有建树的耀客传媒。

但按照传统长剧集的生产流程,即便是20集的剧本,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打磨,再加上拍摄周期,时间根本不够用。于是制片方想到了由七个短片组成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我们觉得挺适合这个任务的,就向总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提出了单元剧的想法,每个单元两集,聚焦一个特殊群体,讲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在得到领导首肯之后,制片团队开始具体策划。总的来说,《在一起》的创作原则遵循三点:真实还原、写小人物、不一味唱赞歌。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是纪录片出身,“真实”是他对电视剧的基本要求。现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也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自己在SMG分管纪录片工作,非常能够理解高长力所提的“时代报告剧”的概念。《在一起》从主管单位到制作团队都将“真实”作为底线,统一纪实风格,贯彻“时代报告剧”的理念。于是在兼顾行业覆盖面的基础上,片方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或者群体。比如,第一个单元《生命的拐点》就是展现武汉当地医生的事迹,而《救护者》单元则讲述的是援鄂医疗队的故事。

《救护者》单元剧照

当时网络传言会有钟南山的故事,并且由陈道明来演,片方很快出面辟谣。孙昊对娱乐资本论解释,“我们在和总局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沟通时,共识就是要写小人物的故事,钟南山院士贡献非常大,但我们选的还是普通人和群体。”总策划案上交之后,广电总局和上海电视台选定了9个故事,并返回了一个意见,希望加入“武汉人”这个单元。虽然片方上报的故事反映了各行各业去救援的人,但疫情当中真正承担最大压力的武汉当地居民也需要被看见。10个故事就这样定了下来,片方开始组建班底,邀请编剧、导演和演员。据娱乐资本论了解,片方在选择编剧时,会优先考虑合作过的编剧。没有合作过的编剧,则会希望是一线编剧,并以创作现实主义题材见长。

但《在一起》是一部任务剧,不只观众会有诸多猜测,编剧也有些迟疑。“有的编剧老师可能会担心,这个会不会太主旋律了。但我们都会跟编剧强调,这不是一味唱赞歌。”孙昊说。六六起初不太愿意接这个项目,“当时我在新加坡,接了就要举家飞回来。”并且按照六六一贯的创作原则,她从不写没有亲身感受和观察的故事。为了邀请她加入,制片方答应了她亲自前往武汉实地调研的要求。相比之下,《摆渡人》单元编剧高璇的邀约更加顺利。“我其实一直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争议中的抗疫剧,在一起凭什么独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