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打等搏击比赛中,拳手是按照体重划分比赛的级别进行的,控制体重是拳手和教练员非常重视的问题。散打拳手参加的比赛的级别不一定是他的日常体重,一般来讲一位拳手平时体重和他参赛体重最好是相差6公斤,超过6公斤降体重的难度就比较大。
降重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不科学的降重会损害拳手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夺取宝贵的生命。很多拳手甚至把赛前的称重仪式比喻成“*门关”。事实上,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称体重带来的紧张感一点也不亚于正式比赛
降重期的拳手“伤不起”
年中国一位MMA小将因降重死于横纹肌溶解症,此事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位年仅20岁英国拳手在泰国备战期间因脱水过多而去世
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减重过程就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里讲一个故事来让大家体会到减重的苦难。据说某散打体工队,老队员比赛前已经经过了很多天降重的煎熬,在宿舍的床上一动不动继续努力,这时候涉世未深的小队员拿着鸡腿进了宿舍,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这激起了老队员的怒火,顺手抄起床上软绵绵的枕头砸向小队员,竟然把小队员砸“晕”了,可以想象得出老队员那种痛苦爆发后肾上腺作用下的杀伤力,投掷柔软的枕头KO了小队员。
搀扶着称重
不仅仅是散打等搏击运动,对不少举重选手而言,降体重也是梦魇一般。两获奥运冠军的举重名宿占旭刚曾经如此描述降体重时的心态,就是饿到“恨不得把别人吐出的鸡骨头都吃进去”。
降重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降重有慢速和快速两种方式,慢速降重主要是在比赛前几周左右,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度加大运动量来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快速降重主要是在比赛前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突击”限制饮食、限制饮水、主动或被动排汗,加大运动量减少体内水分来使得拳手体重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当然很多运动员往往需要很辛苦的快速降重,有的运动员甚至需要降重10公斤以上。
训练完盖上厚厚的棉被加速排汗
短期快速降重,运动员要承受生理和心里上的巨大煎熬。生理表现会是很是口干舌燥,疲乏,呕吐,颤抖,抽筋,心慌,心动过速,头晕目眩、失眠等现象。心理方面会出现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悲观等负面心理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多种方式转移痛苦感觉,树立信心。很多拳手都感觉像“死”过一样难受的体会,另外,将体重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
减重的“十八般兵器”
外在排汗方面。运动员的训练量往往会增大,心率要达到一定的频率要求。这时候运动员承受着身体的煎熬,大量的超强度训练会导致体内乳酸增加,从而导致肌肉酸痛。很多运动员为了排汗脱水都会穿减重服、棉服甚至包裹保鲜膜训练。减重服是密封的、质地类似于雨衣,尤其在夏天被密封的减重服捂着的感觉可想而知。有些拳手也会通过蒸桑拿来减重,为了安全这个过程需要有人全程陪护。
某猫上售卖的减重服:不透气的银质涂层成为最大卖点
内在方面。运动员要控制饮食、油盐和饮用水的摄入,一方面外在的高强度训练,再加上减少食物、油盐和饮水,食物每次只能吃一点水果和蔬菜、牛肉、葡萄糖,饮水也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运动员在生理上的要忍受巨大痛苦。这时候运动员都是十分疲劳和饥饿,全身发软的。甚至不能在运动员面前谈到吃的东西,更别说在运动员面前吃东西了,可以想到用枕头砸晕小队员的老队员是如何承受了这一切。
一个不提倡的方法就是服用利尿剂等药物帮助脱水降重。笔者一次服用利尿剂导致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直接影响了比赛成绩。
减重“达人”侯赛因,被抬着去称重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70公斤级冠军、第一届世界杯70公斤级冠军“射月金弓”李杰,在韩国釜山亚运会期间就遇到一个非常彪悍的降重“达人”。伊朗散打冠军侯赛因平时打的是80公斤级,平时侯赛因的体重应该在85公斤以上,这届亚运会为了获得体重的优势,他将体重降到了70公斤(当时70公斤的要求是65.5—70.4公斤之间),侯赛因最后是被抬着称了体重,因为他降重过度,已然无法正常行走。
贾斯蒂诺因减重不适嚎啕大哭
减重的恢复
一般来说,运动员都是只称一次体重,即使是商业比赛,从称重仪式结束到正式比赛会有一个24小时缓冲期。很多拳手和教练会在称重仪式前拼命减体重,然后充分地利用这段缓冲期恢复,以求得比赛当天比对手在体重上有更大的优势。赛前称完体重后,运动员要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来防止因缺水导致的不适。笔者就见过很多运动员降重后马上会去诊所输液以补充体液和恢复体能。
另外,随着拳手的年龄的增大导致人体体脂增加、新陈代谢减慢,运动员降体重会越来越难,这也就是很多拳手在一定年龄后都会选择升级别的原因。
推荐阅读散打运动员被击昏的5种类型如何优雅地扔好“白毛巾”?想了解更多武术、冷兵器、防身技巧、武术散打权威知识资讯等,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