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哪项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
)
B
解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由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食物由口进而消化腔,在消化腔内消化和吸收;有口无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原始的无脊椎动物,依次出现的主要是原始的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后来进化到出现外骨骼和分节的足的节肢动物动物,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故选:B。
2、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绦虫的特点是(
)
C
解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线形动物:身体细长,体壁有角质层,有假体腔,有口有肛门,假体腔的出现,为体内器官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线形动物表现出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是有原体腔、出现了肛门。
故选:C。
3、为了减少粗糙洞穴对蚯蚓身体的摩擦,某同学给蚯蚓的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膏,其结果是蚯蚓将会(
)
D
解析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给蚯蚓的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油膏”后,凡士林不透水,不透气,蚯蚓无法通过体壁获得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其结果是蚯蚓将会窒息死亡。
故选:D。
4、下列关于软体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解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软体动物一般具有贝壳,但是有些软体动物的贝壳退化,例如乌贼。
故选:A。
5、下列动物都具有外骨骼的一组是(
)
B
解析A、蜈蚣的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全身有很多足,为多足纲;蚯蚓属于环节动物。二者都不具有外骨骼,故错误;
B、果蝇和蝗虫属于昆虫,具有外骨骼,故正确;
C、河蚌属于软体动物,不具有外骨骼,故错误;
D、石鳖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有坚硬的贝壳,故错误。
故选:B。
6、鱼不停地吞水,再从鳃盖后缘排出.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
)
C
解析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流出鳃的水和进入鳃的水相比,流出的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故选:C。
7A、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C
解析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青蛙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接近,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青蛙的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青蛙呼吸,因此青蛙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或离水源较近的环境中。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青蛙的幼体只可以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功。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适于陆地活动。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D
解析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野鸭是鸟类,体温恒定;
故选:D。
9、下列哪项不是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
)
A
解析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食量大、消化能力强,能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视觉发达,能在疾飞中捕食,而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不是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
故选:A。
10、下列哪项不是胎生、哺乳的优势是(
)
C
解析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为幼崽提供了更好的营养条件,为胚胎发育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选项C的说法不是胎生哺乳的优势。
故选:C。
11、下列动物都用肺呼吸的一组是(
)
D
解析A、大山雀用气囊协助肺呼吸,蜜蜂气管呼吸。
B、蚯蚓用体壁呼吸,沙蚕不是用肺呼吸,沙蚕无特殊的呼吸器官,它没有肺。体表尤其是薄的背表面和疣足的舌叶充满微血管网,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C、草鱼用鳃呼吸,丹顶鹤属于鸟类,用气囊协助肺呼吸。
D、蛇和龟都用肺呼吸。
故选:D。
12、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
)
C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所以关节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支点。
故选:C。
13、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产生运动的原因是(
)
B
解析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附着在邻近的两块骨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产生运动。因此产生运动的原因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故选:B。
14、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放在肩上,准备投掷时,手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
)
B
解析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双手负重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放在肩上准备投掷时,属于屈肘动作,此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故选:B。
15、对人体的各种运动,起着控制和协调作用的系统是(
)
B
解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完成。因此,对人体的各种运动,起着控制和协调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
故选:B。
16、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D
解析ABC、蜜蜂群体、蚂蚁的群体、白蚁的群体,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或严格的等级,因此都具有社会行为;
D、蝗虫Dev群体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
所以,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蝗虫的群体。
故选:D。
17、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D
解析ABC、老虎钻火圈、狗熊骑车、小狗算术,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
D、母鸡育雏,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母鸡育雏。
故选:D。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解析A、B、除了比较低等的动物外,如草履虫等,属于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反射,更不存在学习行为,因此草履虫没有学习行为,动物一般都具有学习行为,AB错误。
C、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强,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有利于动物觅食、避敌和求得配偶,适应复杂的环境,C正确。
D、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19、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
解析学习能力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故选:A。
20、下列与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无关的是(
)
D
解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又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有关,而与通讯方式无关。
故选:D。
21、以下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解析关节囊包绕着整个的关节,连接相邻的两骨,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A正确;
B、蜜蜂利用舞蹈传递食物信息,如蜜蜂通过“8”字舞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远近等,B正确;
C、狒狒具有严格的等级有首领,因此狒狒具有社会行为,而不是不具有社会行为,C不正确;
D、黑猩猩取食白蚁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C。
22、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其他鸟类吃其蛹有所不同.它是在瞬间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
)
A
解析A、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利用周氏啮小峰防治美国白蛾,体现了动物在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松鼠将松子埋藏在地下,在适宜的条件下,埋藏的松子就会萌发,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D
解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①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伤害。
②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消费者自身的代谢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的进行。
③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松鼠将松子埋藏在地下,在适宜的条件下,埋藏的松子就会萌发,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帮助传播种子。
故选:D。
24、利用椋鸟防治蝗虫,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起的重要作明是(
)
A
解析利用椋鸟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说明它们都是食物链上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物的变化。可见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去重要作用。
故选:A。
25、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项作用(
)
B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综上所述,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第26题4分,第27题7分,第28题6分,第29题12分,第30题8分,第31题7分,第32题6分,共50分)26(4分,每空1分)生物的种类不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呼吸方式也不同.如:蚯蚓用呼吸;镒蛏用呼吸;蝗虫用呼吸;家兔用呼吸.
正确答案湿润的体壁;鳃;气管;肺
解析生物的呼吸方式是与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不同的生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呼吸方式也不同.陆生动物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镒蛏用鳃呼吸;蝗虫用气管呼吸;家兔用肺呼吸.
27、(7分,每空1分)在“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会发现它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结构构成,这些环状结构是.其中,有一个宽度最大,颜色较浅而又光滑的环状结构叫,它靠近蚯蚓身体的端.因此,可以借此来判断蚯蚓的前后端.
(2)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有些粗糙不平的小突起,它们是.这些小突起能与协调配合,使身体蠕动.
(3)取两条蚯蚓,一条放在糙纸上,另一条放在有水的玻璃板上,能正常爬行的是放在的一条,另一条不能正常爬行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1)体节;环带;前
(2)刚毛;肌肉
(3)糙纸;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对身体的支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解析(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蚯蚓的前、后端可以直接确定,因为环带靠近身体的前部.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因此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有些租糙不平的小突起,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刚毛.蚯蚓的运动就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
(3)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固定内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固定内不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对身体的支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能正常爬行的是糙纸上的蚯蚓.
28、(6分,每空1分)观察如图,总结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观察图中①所示,鸟的身体呈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2)观察图中②所示,鸟的前肢变成,上面生有几排大型的,适于搏击空气.
(3)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减轻.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做.附着在胸骨上的是全身最发达的③,产生飞行的动力.
正确答案(1)流线;
(2)翼;正羽
(3)体重;龙骨突;胸肌.
解析(1)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适于飞行;
(2)前肢变成翼,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展开呈扇面形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有利于扇动空气.
(3)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能减轻体重;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29、(12分)小明喜欢用哑铃锻炼上肢.请据如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A表示动作,图B表示动作.(每空1分)
(2)①表示,在图A中处于状态,②表示,在图A中处于状态;图B中①和②的状态分别是和.(每空0.5分)
(3)某举重运动员抓起杠铃时,其上臂的肌肉中,处于收缩状态的是[],处于舒张状态的是[];当该运动员将杠铃成功举过头顶稳定的那一刻,处于收缩状态是[],处于舒张状态的是[].(每空0.5分)
(4)当你双手自然下垂时,感觉到比较轻松,是因为①②均处于状态.(每空1分)
(5)以上实例说明任何动作都反映出各种肌群之间的关系.(每空2分)
正确答案(1)屈肘 伸肘;
(2)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舒张 舒张 收缩
(3)①肱二头肌 ②肱三头肌 ②肱三头肌 ①肱二头肌
(4)舒张
(5)协作
解析(1)图A表示屈肘动作,图B表示伸肘动作.
(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①表示肱二头肌,在图A中处于收缩状态,②表示肱三头肌,在图A屈肘中处于舒张状态;图B伸肘中①和②的状态分别是舒张和收缩.
(3)某举重运动员抓起杠铃时,其上臂的肌肉中,处于收缩状态的是①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的是②肱三头肌;当该运动员将杠铃成功举过头顶稳定的那一刻,处于收缩状态是②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的是①肱二头肌.
(4)当你双手自然下垂时,感觉到比较轻松,是因为①②均处于收缩状态.
(5)以上实例说明任何动作都反映出各种肌群之间的协作关系.
30、(8分)资料分析.
哥伦比亚摄影师贾拉米洛在一家乡村酒店拍摄到一只松鼠猴爬上一只金刚鹦鹉的背,从而轻松地“飞”到26英尺(约8米)高的树上,堪称缩小版“阿凡达”.猴子可不是“绑架”了鹦鹉,它们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吃东西、一起玩.这幅奇异的景象被摄影师捕捉下来,让人惊奇不已.
(1)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行为和行为.前者由所决定,后者是在的基础上,通过的作用,由和而获得的行为.
(2)上述材料中猴子和鹦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行为属于行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哪个更高级?为什么?.
正确答案(1)先天性;学习;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学习
(2)学习
(3)学习行为更高级、学习行为能使动物不断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解析(1)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前者由遗传物质所决定,后者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上述材料中猴子和鹦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更高级,因为学习行为能使动物不断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31、(7分)观察图,认真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大多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选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中摄取①(选填:有机物;无机物),这些物质有的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②气体等物质;其粪便和遗体中的这些物质经分解者分解也能产生气体②,以及③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利用.可见,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2)除了上述作用外,动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写出两点.
正确答案(1)有机物;二氧化碳;无机盐;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解析(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扮演者消费者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①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②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②二氧化碳、以及③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①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②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32、(6分)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于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
正确答案(1)①一个蚂蚁洞;③无食物;
(2)④气味行走;⑤靠气味;
(3)气味;
(4)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解析(1)①选一个蚂蚁洞,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C岛(有食物)、A岛(无食物)形成对照实验和B岛放蚂蚁(无食物).C岛的蚂蚁发现食物,A岛上的蚂蚁“空手”而回.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发现蚂蚁还是源源不断顺着桥BC爬上岛A,在A岛上转来转去找不到食物,很少有蚂蚁爬上桥AB.
结果分析: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的气味行走.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靠气味.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请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如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特别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