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厦门举重名人,必须提到中国举重的祖师爷林仲英兄弟和*强辉前辈。
传奇人物“二林”兄弟和*强辉都是厦门人,他们是中国举重事业的奠基人。早在解放前,“二林”就特别出名,大家都称他们为“杠王”,大林是单杠之王,二林是双杠之王。
01林伯榕大林名叫林伯榕,年8月10日出生,毕业于辅仁大学,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40余年,是清华大学体操与举重方面的教授,中国早期的体操和举重裁判,直到九十年代,清华大学一直有举重选修课,有的大学生经过训练可以达到举重一级运动员。年以前,北京高校每年都有举重比赛(北京体育大学的举重专项学生不参加),清华大学从来就没有让团体冠军旁落过。至今,很多早已走上重要岗位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都还记得举重训练的场景,举重运动的磨练和林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林伯榕先生已近百岁,身体依然健康,清华大学的举重课已经改成力量训练课和健身课,学习人数依然踊跃。
.4.25,举重队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活动。左起:张陶伟(78级)、杨京龙(79级)、林先生、杨文周(82级)、梅晓鹏(80级)
.4.23举重队集体看望林伯榕先生。左起:杨京龙、李安杰、李浩、林先生、沈岐平、梅晓鹏、王光
清华大学参加北京市高校举重比赛成绩
02林仲英二林名叫林仲英,.6.18-.4.29,就读于辅仁大学,曾获全国举重比赛男子56公斤级冠军,新中国举重的奠基人之一。年初,在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开办举重训练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重专业训练班。新中国成立后,该训练班经常到北京的机关、厂矿及学校进行表演,不少学员后来成为中国举重事业的骨干。年,周总理亲自授予5个项目49名优秀运动员“运动健将”证章,林仲英和*强辉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举重运动健将。年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建院时,林仲英先生是当时唯一一位讲师,教授举重、健身、滑冰等课,期间多次兼任北京举重队教练,先后培养了近20名运动健将及全国冠军。年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举重比赛上,由林仲英、林伯榕任教练及由高校学生、教师和职工组成的北京举重队,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三名。他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裁判,第一位举重副教授,年就著有《举重练习法》,曾三次参与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举重》的编写工作。年中国举重协会成立,林仲英任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年北京体育学院成立竞技体校,出任举重队总教练,到福建招生时,专程到厦门与陈有灿先生会晤。林先生有一句口头禅:“爱杠铃胜过爱美人”,他还经常强调:“要为祖国争光!”。
北京体育大学举重队(右三林仲英)
林仲英(前排中)80年到福建招生
林仲英与他的学生
举重练习法(林仲英著)
举重练习法()
03*强辉*强辉,福建厦门人,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的西爪哇。中学的时候,他在雅加达的巴城中学度过,巴城中学是抗战胜利后一所由多间学校联合组建的华文学校,当时在校师生有二三千人,除了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外,课外体育活动也十分活跃。年和年,*强辉就曾两次获得过印度尼西亚的全国健美冠军。年从印尼巴城中华学校高中毕业,同年回国并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大学期间,开始接受系统的举重训练,在技巧和力量上进步很大。年赴苏联学习举重,同年入国家举重队。年12月,新中国举办的首次全国举重比赛在北京举行,*强辉以公斤的总成绩获得轻量级(67.5公斤级)冠军。年4月、年11月、年4月,分别以公斤、公斤和.5公斤的成绩,3次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退役后任国家队教练、总教练,中国举重协会副主席,亚洲举重联合会副主席。任教练后培养了很多优秀选手,其中5人11次打破世界纪录。
首次打破世界纪录
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农场是华侨农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个小小的农场陆续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八个国家的多名归侨,印尼归侨人数最多,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现在是一个融南洋风情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好去处,将异国的特色带到竹坝。在这里,您不用走出国门,就能亲身体验到南洋文化、风貌建筑、风味美食和土风民俗。年4月,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北京奥运会选拔赛在泉州举行,比赛结束后*老重返厦门故乡。登上鼓浪屿日光岩,随后驱车前往竹坝农场参观,与农场里的老人用印尼语言兴致勃勃地交谈了许久,非常开心。
作为新中国举重事业的奠基人,*强辉为中国举重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多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多次获得全国杰出教练员、最佳教练员称号,第5至第7届全国*协委员,为“新中国举重终身成就奖”6名获得者之一。
打破世界纪录
*强辉获得印尼健美冠军
周总理接见
毛主席接见
*强辉与家人
*强辉八十大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