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为中国未来而读——阅读行动研讨会暨《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商务印书馆、中国教育报主办,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协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主题是“让校园阅读有趣有效”“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生活”。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苏立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辑张圣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温儒敏出席会议并分享创作经过。朱永新、聂震宁、孙绍振、陈平原、吴义勤、陈晓明、李洱、王本朝、陈国恩、黄心村、吴晓东、倪文尖、张洁宇、姜涛、马兵、王本华、何杰、季剑青、陈艳、路杨等现代文学和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以不同形式出席会议并发言交流,历年参与阅读行动研讨会的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会议。近10万人次的网友通过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报的相关平台观看了会议直播。
苏立康回顾了阅读推广中心的成立过程和阅读行动研讨会十年来走过的非凡历程。她特别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现困难重重,很多语文老师还没有掌握新的教学方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希望阅读活动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在新形势下把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开展起来,把阅读推广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顾青在致辞中表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慢功夫、细功夫、苦功夫,在商务印书馆年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十年只如一日。未来,商务印书馆继续凝心聚力推进阅读,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默默耕耘。
张圣华在致辞中指出,全民阅读活动已有数载,起色不小,让大家捧起了书本,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口。当下阶段,阅读与游戏、短视频争夺时空,这让阅读推广更加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升级阅读推广活动,其中很重要的是唤醒阅读主体,只有阅读主体觉醒,才会有更有效的阅读积累,才能开启主体的自我建构。
刘勇在致辞中说,《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从作品本身出发,立足历史语境,讲出了自己的味道。这本书不是文学史,却有史家的眼光,形成了对现代文学进行筛选的独特眼光和角度,对进一步拓展文学研究角度有借鉴意义。
让文学传统融入当代生活
温儒敏教授介绍了新书的创作过程和写作初衷。这本书是他近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课讲稿的整理、节选和重写,侧重对现代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的艺术分析,示范多种解读作品的方法,引导对经典的阅读鉴赏。该书力求通过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析,让“新传统”沉淀并转化到当代“文学生活”中。他希望读者通过读这本书,能对现代文学主要的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现代文学的轮廓有一个“史”的印象。
与会专家认为,《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可视为现代文学研究“守正创新”实践的一个历史侧影,以作家作品为基点,回归常识、回归文学,捍卫文学文本的独有价值,体现了温儒敏教授对中国学术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对思想观念发展的推动。这本书具有将文学研究、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统合起来的枢纽意义。温儒敏教授首倡并带动学界研究范式转换的“文学生活”研究,又将文学研究、文学教育的心得体会融入无所不在的文学生活中。书中选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篇目,细读文本但不堆砌文献,不故作高深立论,将学术之论、感悟之真、语言之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阅读的经典化,实现对文学经典的普及与化育,是学术研究走向普通读者的典范之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认为,这本书体现了温儒敏教授深厚的文学史功底、渊博的学识和对文学文本出类拔萃的阐释能力,学术上多元、开放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忧患意识。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指出,这本书暗含着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这对该书的理想读者如中学教师、大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温儒敏教授的研究注重事实,用文本说话,表述不求新奇,但求准确,体现了负责任的学术态度。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黄心村提出,这本书没有完全照搬既定架构,而是让现代文学史在重新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松动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指出,这本书在分析作品时,有一种自觉地回到常识谈经典的立场,并且非常注重从一般读者的阅读认知出发,比如选篇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读者较为熟悉的。在具体展开讲解时,注重方法性知识的引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季剑青认为,该书语言生动,符合现代青年人的阅读口味,细读文本时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语境,关照作品鉴赏分析的方法性知识,强调“第一印象”,反对套用方法模式。
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指出,这本书的选篇基本覆盖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文选目,既是一本文学赏析的入门书,也是一部语文教学的参考书。它不仅对于学习现代文学课的大学师生有参考价值,也可以供中小学语文教学参考,适合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中学生和社会人群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认为,这本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四十年讲课经历的结晶,既研究和欣赏了现代文学名篇,又结合中学语文教学,阅读面很广。温儒敏教授作为文学史家,在解读文本时折中地考虑了经典的历史性和稳定性,是对难点的突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指出,温儒敏教授的这本书注意到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衔接问题。近年来,民众知识水平提升,大学课程下沉到中学课堂,如何既保持大学课程的深入,又给中学师生提供比较好的阅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指出,温儒敏教授从普通读者的视野写作这本书,因此该书可以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工具书。要做好讲者,先要做好一个读者,做好一个普通的人。这本书雅俗共赏,通情达理,注重对文学品味的提升,同时又强调阅读趣味,强调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这本书是名家眼光选出的经典名篇,文风简洁朴实,淡雅醇厚,娓娓道来,平易近人,让人感觉文学可亲可近。文本分析抓住要点、优点、难点,这是这本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认为,该书最大的意义是真正贴近教学环节,贴近阅读心理,因此就贴近了各类读者的阅读生活,进而使文学阅读成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实践,也就使读者通过阅读行动更加向真、向美、向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用“内紧外松”形容温儒敏教授的写作风格:“内紧”是严肃专业,有深度,有创见;“外松”是对读者最大程度的友好接纳和开放,保护读者独有的阅读初体验和对阅读本身的兴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认为,这本书是温儒敏教授几十年教学研究的精华,吸纳了新的文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又作了相应调整、转化甚至是简化,比较自然地贴近一般读者的阅读感,融合了对生活、对人有温度的理解。温儒敏教授从专业研究走出来,向外和更大的当代社会文化、更多的普通读者、更丰富更广阔的课堂结合,具有学科建设的前瞻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陈艳认为,这本书面向大众,尤其是年轻读者,带有强烈的文学科普性。在当下,我们可能并不缺少精深的研究论文,而缺少真正靠谱的文学科普读物。这本书是文学科普的范本,好读也耐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路杨认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