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问答 » 孔融让梨,而季札则是让国
TUhjnbcbe - 2025/5/19 6:32:00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众所周知,是道德教育的典范。

但要说到谦让的始祖,我们可以看看春秋吴国季札。

季札是春秋吴国吴太伯的第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评论、政治邦交、江南文化的举重轻重的人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年间,他的存在就是崇尚礼仪、恪守道德的一股清流。

三次让国

中国古代的禅让,最让人称贤的是尧舜禹的时代。

自从开始施行世袭制以来,最高统治者的禅让尤为新奇,屈指可数。在周礼一点点覆亡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流传着几次为数不多的禅让,吴国就有2例,分别为“前三让”和“后三让”。

“前三让”是指泰伯让位于季历、仲雍,才有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封神演义”。

“后三让”是指季札让位于诸樊、馀祭、馀味等兄长之事,也才有了阖闾称霸江南的新格局。

吴王寿梦有4个儿子,第四子季札人才难得、品行端正,老吴王偏爱,想立小儿子为王,老大老二老三也没异议,在《公羊传》有“季札弱而才,兄弟皆爱之”,由此可见季札没有恃宠而骄。寿梦去世后,老大诸樊想立季札为国君,但季札不愿意,诸樊代劳。

三年丧期结束,诸樊又提出让季札继位。季札辞谢说“昔曹君不义,诸侯与曹人欲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称‘能守节义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大白话就是说:“曹宣公去世了,曹国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拒绝了。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不过这么一来,吴国人盛情难却,季札为表明心志,索性离开了繁华的苏州,下田干活,以次打消吴国人的热情。

老大诸樊去世了,老二馀祭上位,馀祭去世了,则老三馀味上位。这样兄弟三个认为王位这样传下去,老三馀味去世了,季札总会接手吧。

老二馀祭执政期间,将季札分封在延陵,所以季札也被称为“延陵季札”。老三馀味去世之前召见季札要传位与他,季札跑回延陵,吴国人立馀味之子州于为王,也就是吴王僚。后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令专诸(刺客)刺死僚后,自登王位称吴王阖闾,后季札回国,阖闾慑于季札威信而故作姿态让位与季札,季札一再推让,后人称之为“后三让”。

让位与兄弟的事迹那个年代也有,但大多都是国君没有儿子,突然撒手人寰,大臣们立其兄弟们,而吴国的这几位为了完成老吴王的遗愿,施行兄终弟及的古礼,说明老吴王寿梦的家教太成功了。

为何让国

第一次让位,寿梦去世时季札16岁,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哥哥们都已成年,即使登上王位也可能祸患,索性让位避祸。这里有季札的聪慧,也有他以大局为重体恤百姓的仁义之心,没有因自己的即位为挑起战争。

第二次让位,季札名声在外,威信十足,封地规模巨大,手握兵力,却仍坚持让位,足见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的仁(我的理解)。也有人说他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不喜欢当执政者(猜测而已)。《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在一片砍砍杀杀之中,他们兄弟4人兄友弟恭的让位让那个年代有了一分人情味儿。

第三次让位,阖闾的故作姿态,季札估计也看出来了,不过他还是给了一个拒绝的理由:“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乱,立者从之,是前人之道。”命令阖闾领着大小官员去吴王僚的墓前哭了一番然后就开始工作啦。不过季札还是做了一个很决绝的决定“终身不入吴国”表达自己对阖闾弑君的强烈不满。这一次的让也是出于一种自保,一种政治智慧。

事件评价

谦让、诚信是我们为人处世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但人心不古,这些品德在很多人身上失传已久,我们学习历史人物时,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光辉璀璨的人物魅力,能够学以致用,就不枉我们追寻千年去传承他们的衣钵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融让梨,而季札则是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