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首页 » 种类 » 锻炼 » 袁隆平去世一生与饥饿抗争,不喜欢被称
TUhjnbcbe - 2025/5/9 1:15:00

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一日三餐,米香四溢,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心里好难受,好想哭。”

“这不是真的。”

“我今天把饭吃光了。”

得知消息后,网友的一句句话,让人破防,泪目。

袁隆平,年9月7日出生,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他赢了!

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屡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袁老的一生,缅怀这位可爱的老人。

和母亲的一次出游让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标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

袁隆平(左)和母亲

因为父母的关系,袁隆平的少年求学时代去过很多地方,让袁隆平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一点意外发现慢慢“生根发芽”

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问题是生活中的大问题,由于物资匮乏,按月取粮则成为每个家庭获取粮食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发现了试验田里的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继而推开了水稻杂交实验的大门。

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书

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知道,水稻天然杂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过,一旦杂交成功产量也许会倍增。

6年后,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论文手稿

消除饥饿,他屡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正如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几十年间,他屡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2年后,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

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

年10月10日,湖南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超级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视察超级稻情况。

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7公斤。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06公斤。

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袁老90岁生日愿望,也在这一刻实现。

不喜欢被尊称“袁老”,是“90后”

即使新的突破不断,也没人觉得袁隆平会稍作停顿。

袁隆平曾自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公斤,我贪公斤,公斤贪公斤,公斤到公斤,公斤到公斤,最后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他觉得,这个动力一个是从科学的角度看,有潜力、是个发展方向,另一个从本人来讲,“总是觉得这个叫做老骥伏枥,还有志气”。

这股“志气”会在每个不经意的时刻流露。

他不喜欢被尊称“袁老”,更喜欢被叫“袁老师”。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几年前接受采访,还要“自夸”80岁时中心搞游泳比赛,自己得了第一名。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自己是“90后”。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用“激情”形容他,认为这是他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原因之一。“他做任何事情都很投入,有激情。”

他爱游泳、打牌,会拉小提琴还跳过踢踏舞。86岁那年,他还要上气排球球场小露一手,再往前几年,都是打全场。他球风“比较稳”,场上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主攻手,他的队总是第一名。

“不管在场上还是在场下,他都非常投入,乐在其中。”吴俊说,这几年打不动球了,他就在场下助威,谁打了好球就大声叫好,碰到哪个打得匡瓢(长沙方言,意思是办砸了事情),“他就在场下哈哈大笑”。

而学生们的经验是,看球时不要找袁隆平签字,他没空。

拓荒精神,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对于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让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年,86岁的袁隆平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

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他把海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称为拓荒人精神。

袁隆平设定的目标是要在8年时间里推广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公斤收入,可多养活0万人口。

图为青岛耐盐碱水稻生产示范区

年10月14日公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公斤左右,比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公斤增长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年9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前一天晚上,袁隆平还在惦记试验田里的水稻。“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

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制种情况,夸赞花“开得好好”。

启程来北京之前,他特意跟超级稻“告一下别”。参加完颁授仪式,他当天就要返回湖南,因为“明天又要到田里去”。

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田里有稻子,他每天都下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袁隆平曾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人问他,哪个最重要?这位以农民自居的科学家说“汗水与实践”,“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早些时候,大家经常看他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因为方便下田。后来条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车,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大家经常看到这位院士驾着汽车慢慢驶向试验田,叉着腰在田埂上思考。有一次,他告诉身边的人:“我喜欢飙车。”

再后来,行动不那么便利了,湖南省农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稻田尽收眼底,甚至“躺在床上侧个身子就能看到”。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下田。如果满意,就不找助手“麻烦”,不然,助手电话就会准时响起。

图为袁隆平在试验田观看稻田

这个被称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的人觉得,做科研就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这是基本功。

“他工作抓得非常细。”吴俊说,特别是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从种子的生产、播种、栽培,到水肥管理、田间管理,每一个细节他都过问。测产时,每株有多少个穗子、每个穗子上有多少粒,这些数据他都要跟踪。他对数字非常敏感。数据汇报上来后,很快就会算出产量。

学生李莉一直记得老师袁隆平写给她的一句英文:Takeseriousthingslightly,Doordinarythingsseriously。翻译过来就是:举重若轻,事必躬亲。

她觉得老师袁隆平就是这样。

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期间,不管多热多远,路有多偏,袁隆平都要下田看看。“我们都让他别去,但是他一定要去看。”最远的稻田在20多公里外,田埂又窄又滑,研究所的同事们就在上面提前铺好木板,一个人在田埂下扶着他。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这位“90后”的逐梦脚步从未停下

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00:55

颁奖词提到,“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50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公斤亩产冲刺!”

00:21

是什么让这位身披无数荣誉的老人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正是梦想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他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整合编辑:孙远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素材综合自新华社、央视、长沙晚报、瞭望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隆平去世一生与饥饿抗争,不喜欢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