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渐
在体育圈内,跨性别运动员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如今,这样的争议也出现在了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
8月2日晚,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级的较量中,新西兰跨性别举重选手劳蕾尔·哈伯德登场亮相,由此她也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公开以变性人身份参赛的运动员。
劳蕾尔·哈伯德生于年,原名加文·哈伯德。作为男性运动员,他曾于年创造了新西兰青年纪录,但在国际比赛中却很难找到他的身影。年,在作为男性生活了35年之后,哈伯德开始接受激素疗法以转变性别,意图重新投入举重比赛。
完成变性后,哈伯德开始征战女子赛场,并很快取得了比参加男子赛事时更加耀眼的成绩。年世锦赛上,她一鸣惊人,在女子90公斤以上级别的较量中夺得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银牌,年世锦赛上她也进入了前六。
年太平洋运动会上,她更是在比赛中一举夺金。虽然从年龄上看已经是老将,但从实力来看,即便在国际舞台,哈伯德依然可以成为奖牌的争夺者。此前,她就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心中有着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哈伯德还是很有希望完成自己的目标。
年,国际奥委会出台新规,只要男性荷尔蒙睾酮值在12个月内处于一定数值以下,就允许变性选手参加比赛,这让哈伯德参加奥运会成为可能。而在哈伯德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后,关于她的争议就一直不断。
不过,新西兰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都表达了对她的支持。国际奥委会医学科学主管理查德·布德盖特接受采访时表示:“劳蕾尔·哈伯德是一名女性,在她所在的体育联合会的规则下竞争。我们应当赞扬她在奥运会比赛中的勇气和坚韧。”
新西兰奥委会的首席执行官凯伦·史密斯称,哈伯德将受到新西兰国家队的欢迎。“她已经达到了IWF的资格标准,包括基于国际奥委会共识声明的跨性别运动员准则。我们承认,体育运动中的性别认同是一个高度敏感和极其复杂的问题,也需要在人权和比赛的公平性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包容和尊重所有人,致力于支持所有符合条件的新西兰运动员。”
当然,在反对者看来,相较真正的女性选手,曾经是男性的哈伯德在身体和力量上拥有不公平的优势地位。
这些质疑并非没有根据,毕竟哈伯德在参加男性比赛时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力,参加女子比赛后却展现出了统治级的表现——她的队友特雷西曾是新西兰女子90公斤以上级的主力选手,但由于和哈伯德之间差距太大,被“逼”得不得不减重到其它重量级。
哈伯德在国际赛场的出现和崛起,也引发了许多圈内人的吐槽,特雷西就曾表示,“这有种天然优势,这是不公平的。”还有其他国家的教练员表示,“我们也有些不太适应。一个人拥有男子的身份这么久,体内的荷尔蒙和肌肉的感觉肯定和女性是不一样的。”
美国名将罗布莱斯更是对此表示不满,直言自己是“和一个男人在比赛”。
目前,国际奥委会对于变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限制标准是:女变男运动员没有特殊限制。男变女运动员则需要证明她们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低于10纳摩尔/升,并保持至少一年,是否接受过变性手术不成为限制。
虽然,国际奥委会对跨性别选手的睾酮水平做出了限制,但依然有众多圈内人认为让跨性别选手参加女子比赛不公平,因为这些选手即便睾酮水平不高,也往往拥有从男性身份“遗留”下来的优势——比如更高大的身材,更强壮的肌肉和更好的心肺能力等。
年,瑞典就曾对11名变性女性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一年的睾酮抑制后,她们大腿肌肉的力量只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肌肉质量只减少了5%。甚至有研究显示,即使把睾酮水平降至每升1纳摩尔,仍然无法消除原本是男性的变性运动员在肌肉质量和力量上的优势。
虽然也有研究认为,变性运动员并不比普通女性运动员占优,但两种观点的持续争论,依然让变性运动员成为了体育圈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在此前,已经有过许多变性运动员登上国际赛场乃至奥运会的先例——比如自行车的男变女运动员雷切尔·麦金农就曾夺得过场地自行车世锦赛冠军。此外,里约奥运会上也有多位变性运动员参赛。在规则范围之内,变性运动员已然成为国际体坛不能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但可以预见,围绕这一群体的争论难以停止,甚至是当下的规则本身是否合理,也将持续被外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