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里,王威河练习挺举动作。
与弟弟王威河不同,哥哥王威东的肌肉线条更为明显。
时隔两天,举重运动员王威东、王威河两兄弟位于湛茂交界处的家中,再次响起阵阵欢呼声。看着儿子传回的比赛视频,王父、王母的心情非常激动。继11月5日弟弟王威河在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男子举重49公斤级项目中夺冠后,7日下午,哥哥王威东以公斤的总成绩打破赛会男子甲组55公斤级纪录,为湛江队再添一金。
一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边远小村,一个普通的务农家庭,成长出一对“力士”冠军兄弟。王威东、王威河分别用8年、4年的奋斗,走向更宽、更广的舞台。
●文/图:许筱倩
伯乐现身
教练黄耀帜慧眼识才
王威东、王威河出生在廉江市良垌镇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打小便跟着父亲王斌下田干农活。个子矮小的兄弟俩相比其他同龄小孩更有力量。
年7月初,就读于良垌镇坡尾小学的王威东、王威河两兄弟如往常一样上学。然而,一位陌生人的到访,打破了这所乡村小学平静的教学生活,也改变了两兄弟的人生轨迹。
“举重很看天赋,教练和选拔者的主要工作,就是筛选身材比例佳、基础力量和爆发力强、耐受力好的苗子,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层层的选拔机制,将其输送至最高领奖台。”每年暑假来临前,廉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教练黄耀帜都会开着加满92号汽油的摩托车,走街串巷在各个乡镇小学,忙着为湛江举重队物色廉江举重人才。
当时年龄小、身高仅有厘米的两兄弟并不在学校的推荐名单中。但出于好奇心,王威东看到校长办公室被学生层层围绕,便带着弟弟王威河“突破重围”,趴在窗沿上看黄耀帜挑选举重队员。
而在选材即将结束的时候,黄耀帜无心一瞥,便一眼相中了王威东、王威河。
在举重教练的眼里,最关键的从来不是身高。“王威东虽然身材矮小,但肩宽、身宽,手臂结实,在人群中十分显眼,是个举重好苗子。”黄耀帜称,自己在观察王威东做完俯卧撑、立定跳远等测量爆发力项目后,便已迫不及待地想与王威东的父亲王斌交流,劝说其同意儿子走上举重之路。
在山哗村的一栋民房前,黄耀帜找到了王威东的父母。面对专业教练的赏识,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王斌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王斌提出了自身顾虑——长期举重是否会导致儿子无法长高。
“这是大众对举重项目的误解。”为了不错过一个“好苗子”,黄耀帜向王斌一一解释。他说,举重不仅不会导致身高缩水,抗阻力训练还可以增加骨质密度,刺激骨骼生长。听完黄耀帜的耐心解释,王斌缓缓地点了下头。
“乡下的孩子多一个选择就多一条出路,况且能到湛江市区的学校上学,教育资源、环境更好了。”当被问及为何支持兄弟二人踏上举重之路时,王斌的眼眶忍不住微微泛红。
由于当时弟弟王威河年仅6岁,年纪过小,不适合提前到体校学习训练,在年才被选入湛江市举重队。
艰苦训练
兄弟俩相互陪伴斩佳绩
“刚来的时候非常想家,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躲在被窝里悄悄抹眼泪。”王威河打趣地谈论起哥哥刚到校的状态。作为一名“新兵蛋子”,王威东害怕父母担心,很多心里的烦恼都会选择向弟弟倾诉。
“每次想家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练完这个学期就不练了。”王威东坦诚表示,年仅10岁的他心里多次萌生过放弃训练的念头,但每次想到父母为了能让他安心训练,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地头辛劳工作,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王威东与木棍作伴长达半年,掰断的木棍数不清。举重比赛时,运动员从上场到下场往往不超过一分钟,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却是日复一日的抓举、放下、挺举、放下……直至手心、锁骨上长满厚厚的一层茧子。
举重本就是一个十分考验运动员耐性的比赛项目,其训练过程可谓十分枯燥。相比于哥哥孤身一人踏入举重之路,弟弟王威河幸运许多。入选湛江市举重队后,王威河在王威东的陪伴护航下,少走了许多弯路。
“两兄弟平时训练都比较认真、刻苦,经常与教练、队员请教经验。每节训练课后,两兄弟都会留下来继续练一下被教练指正的动作。”湛江市举重队教练郑燕华说,王威东是唯一拿着训练室钥匙的学生,经常带着弟弟到训练室加练。
对于运动员而言,成绩是最好的回报。年—年,王威东连续两年斩获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乙组49公斤级第一名;年在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以甲组55公斤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和稳定的表现赢得广东举重队教练蒋海荣青睐,同年被选入省队训练。今年7月,在全国U系列青少年举重比赛获得第一名;11月年广东省第16届举重比赛第一名。
“从未想过走上运动员的道路,更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在举重项目有所成就。”此次省运会是16岁的王威河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拿到冠军时他感慨道。
设定目标
在举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天刚露出鱼肚白,王斌起床为即将返校的孩子收拾好行囊,启动停在院子里的车子,送孩子到廉江市汽车总站。纵使心中有千万不舍,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王斌咽下千言万语,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