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为惨烈的一场遭遇战!玛瑙斯,在第二届国际丛林巡逻比赛中,中国军队参赛队以7个单项第一,1个综合第一,总分分,力挫德国、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10余支队伍,夺得冠军。
这是最为惨烈的一场遭遇战!玛瑙斯,亚马逊热带雨林里,子弹搅着湿热的空气穿梭,激烈的对抗让人似乎忘了这本是一次比赛——“第二届国际丛林巡逻比赛”。在赢得这场遭遇战后,中国军队参赛队以7个单项第一,1个综合第一,总分分,力挫德国、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10余支队伍,夺得冠军。
8月13日,辗转60多个小时,杨建松踏上了亚马逊丛林的“热土”。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参加此类国际比赛,作为队长,杨建松无疑“压力山大”,但他不能表现出来。杨建松举重若轻地给队员交代:“不要想太多,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任务是什么?就是拿第一!
有决心固然好,可眼前的情况对他们并不利。短短2天时间,队员们要适应12个小时的时差、炎热的天气和不习惯的饮食。队员李昌杰,当兵4年来,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到比赛驻地后,开始流鼻血,出现胸闷、头晕、嗜睡等症状,反应也比平时迟钝。
可对于强者,这些都不能成为前进的障碍。2天后,比赛正式开始。
第一个课目是基础体能考核,首先进行米徒手跑,40分钟内完成。
开始,中国队的速度快于其他队伍,刚跑了米便超越先前出发的德国队。但在烈日的炙烤下,跑了不到3公里,队员们的体力透支严重。此刻温度牌显示38℃,地面温度升至60℃,柏油路像被晒融化了似的,脚踩在上面发烫,队员们个个像从水中钻出来一样,汗流不止。跑到4公里时,李昌杰就觉得不对劲,肚子开始疼。
“决不能放弃!”经过6轮淘汰选拔,好不容易成为队员的李昌杰咬牙坚持着。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代表的是中国军队。可肚子却越来越疼了。
又坚持了一段,离终点还有2公里时,李昌杰捂着肚子,脸色惨白。像这种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岔气的情况李昌杰以前也遇到过,痛如刀割,若不停止运动,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可他也知道,若停下来,这个课目完成不了,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之后的比赛也会受影响。
“拼搏了那么久,因为我没拿到第一,会愧疚一辈子。”他对杨建松说:“队长,我能行,不达终点我决不倒下。”22岁的李昌杰眼神坚定。
杨建松安排另外两名队员架着李昌杰,为他鼓劲。
“同志们,看我的。”杨建松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掏出一面原本准备用来庆祝胜利的国旗披在身上。丛林里,鲜红的国旗格外耀眼。队员们围拢过来,一步接着一步向终点冲去。李昌杰也拼尽全力越过终点线。中国参赛队以32分钟的成绩遥遥领先,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仅有两支队伍,另一支是巴西队,用时39分58秒。
赛场上有不可预知因素,就像在“林中空地多种武器运动射击”中,机枪手和鑫的意外失手就让杨建松着实没想到。
和鑫用的机枪是主办方临时配发的。也许是对枪械的不熟悉,和鑫在打中2个目标之后就卡壳了。先是子弹壳弹不出去,再后来,连弹夹都取不下来,甚至,连主办方的技术保障人员都没能解决问题。
和鑫不得不放弃这项比赛。在确认成绩时,杨建松压着心中的怒气,向主办方表达了意见——连技术保障人员都没能排除的故障,已经不在可控范围内。但比赛成绩已无法更改。
拖了后腿的和鑫正垂头丧气发呆,杨建松过来安慰他,又讲起自己的参赛经历,传授减压经验。“一场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没了信心。”和鑫很快从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8月23日早晨,“丛林伏击战斗”在一场阵雨之后打响。目标靶就隐藏在葱郁的灌木丛中,它们可能随时移动,又突然停下,也可能固定不动。队员们需要在10秒钟内迅速判断目标靶的位置并准确射击,“谁也预料不准”。
根据规则,从发现目标靶开始击发,参赛队员必须在10秒钟内打完30发子弹,每命中一发得一分,少打一发扣一分,超时一次扣4分,漏打一个目标靶扣10分,而目标靶还包括人质靶,打到人质每枪扣20分。
“伏击对象不明确、伏击方向不清楚”,而且伏击点位一旦确定后就不能更改,这给各国参赛队选择伏击点位带来很大难度。中国参赛队在比赛前唯一得知的,是在划定的丛林区域里,隐藏着2个目标靶。
杨建松作出部署,4人射击2个“固定靶”,和鑫等6人射击“移动靶”。同时,为防止两人同时射击“人质靶”,确定由副队长普成斌射击“人质靶”。
和鑫与队友们密切注视着丛林的每个角落,虽然动态目标靶难度更大,但这次和鑫果断出枪,精准击发,顺利将4个动态目标靶歼灭,而且拿了高分。就在大家以为大功告成时,副队长普成斌的右前方突然又窜出一个目标。
“是人质靶!”普成斌顿时多了几分谨慎。谁知靶子刚好停在两棵树之间,匪徒身体完全被树叶遮挡,只能隐约看到人质肘部。来不及多想,普成斌只能凭感觉往人质的另一侧打。10秒钟过后,30发子弹全部打完,虽然只命中7发,但庆幸的是没有伤到人质。
瞬即,又一个目标靶快速移动,停在一棵树后面。普成斌估算出靶子的大概方位,朝着树干连续射击,最后一发子弹打出后,击穿树干,成功命中。
战斗结束,中国军队得分最高,且是唯一一支未被扣分的参赛队。
“林中据点遭遇战”是分值最大的最后一战。
根据比赛规则,参赛队要在规定区域内搜索并歼灭6名“匪徒”,限时30分钟。敌方拥有隐秘的作战位置,并且可以跨越边界,绕至中国参赛队后方围剿。总之,这是一场硬仗。
为了不过早暴露行踪,杨建松要求所有队员低姿匍匐前进。亚马逊丛林植被十分茂密,各类灌木丛层层叠叠,匍匐前进异常困难。不到80米的距离,队员们用了近10分钟。大家身上被锋利的地刺和灌木划出血痕,但没人吭声。
接近“敌”占区时,参赛队分成左、右两个突击小组,每组保持“前二后三”的队形。突然,左翼队员发现两名“匪徒”。当对方意识到自己身陷险境时已来不及反抗,很快被歼灭。
继续前进米,1名“匪徒”朝李昌杰放了几枪就要逃。李昌杰顺势追敌,被眼疾手快的杨建松一把拽了回来:“先诱敌深入,再一网打尽!”
果不其然,担负警戒的队友发现在前方10米处,有4名“匪徒”正隐藏在掩体里。好险!差点中了埋伏。见中国参赛队并未上当,“匪徒”率先开枪,随即双方展开激烈交火,刹那间,整个丛林被密集的枪声覆盖。
激战2分钟,2名队员子弹打光,而此时“匪徒”仍毫发无损。侦察发现,对方已躲进1米多深的掩体,只露出枪支,队员们趴在地上根本打不着。每当大家起身准备往前冲,“匪徒”随即站起来开火。双方陷入胶着状态,参赛队先前制定的“长攻”“迂回包抄”等方案都不适用了。
就在大家焦急万分时,队员何成杰想到一个引蛇出洞的战术:将队伍分成3组,每组中安排一人站起来打,其余人员隐蔽掩护,“匪徒”绝不会坐以待毙,必定起身还击,而这时便是歼灭他们的最好时机。当然,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站起来打的人很可能成为“匪徒”的活靶子。何成杰自告奋勇站出来:“打仗难免有人牺牲,让我上吧!”紧接着队员杨明超、李昌杰也纷纷站了出来。反复权衡后,杨建松定下决心,大家将子弹相互匀了一下,分3个方向发起攻击。
这招果真奏效,“匪徒”没想到中国参赛队会采取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纷纷起身还击。尽管站起来的3名队员左右闪躲,无奈目标太大还是不幸中弹。但与此同时,隐蔽在四周的队友不负众望,成功将“匪徒”歼灭,战斗用时21分钟,拿到满分。
12天,决战玛瑙斯。中国军队载誉而归,杨建松看到的,更多的是队员们的成长——那是一种使命感,还有敢于拼搏和担当的精神。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郭星肖驰宇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本期编审:石瑞宁
校对:王豪
责任编辑:罗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