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
作为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一生都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桥梁,也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构建桥梁。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他被尊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美国时间年5月16日,贝聿铭满载一身荣耀离开了世界,享年岁。
回首他跨越七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作品散布在全世界四大洲10个国家,从弯曲的小教堂到高耸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风格举重若轻、特点鲜明,将复杂和矛盾的要求巧妙地融为一体。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精彩绝伦的设计广为人们熟知。
“贝聿铭的建筑仿佛变幻莫测的现代世界中一条奇妙的丝绸之路。”一位与贝聿铭工作的建筑界同行这样评价。世界上很多地标性建筑都出自贝聿铭之手,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年,62岁的贝聿铭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
年,66岁的贝聿铭被授予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年,93岁的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这是建筑业最有声望的奖项之一,是对一个建筑师一生工作的褒奖。
或许,从他“执拗”地选择建筑设计那刻开始,贝聿铭与建筑的缘分冥冥中早已注定。
情系建筑
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年,贝聿铭出生于广东,祖籍苏州,他的祖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吴中贝氏”,被称为“可能是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清朝中期时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叔祖贝润生则是有名的颜料大王;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他的家族涉足医药、颜料、银行、金融等领域。不出意外的话,高中毕业后,贝聿铭会依着父亲的意愿赴法国攻读经济学,但当时的贝聿铭却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他坚持自己的想法选择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年少的他或许未曾想到,属于贝聿铭的建筑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苏州是根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在贝聿铭看来,苏州是根。尽管贝聿铭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但他每每介绍都自称“我是苏州人”。中国文化影响贝聿铭很深。贝聿铭设计理念的原点也要追溯到少时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的生活。那段经历让贝聿铭意识到: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在年轻建筑师们的眼中,贝聿铭是榜样,是建筑界“巨人中的巨人”,也是“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东方和西方对立又和解:“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穿梭。
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毗邻地标性建筑中有王府、一个19世纪历史民居的综合体和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16世纪园林“谦政园”。
作为曾居住狮子林的贝聿铭确实是最合适的设计师,但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争论。对于那些担心失去传统建筑身份的人来说,他太现代了。对于那些简单地推翻中国过去的人来说,他太传统了。
事实证明,苏州博物馆是贝老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苏州博物馆不同于贝聿铭许多其他标志性项目的显著和鲜明的特点,它谦逊地融入城市的脉络。此外,根据考据的历史环境,博物馆建筑群保持相当低的建筑高度。建造苏博的过程,恰是他充满眷恋的归乡路。这座建筑最终被人们评价为“既融入了建筑大师的建筑智慧,亦满溢了对故乡的情感”,而贝聿铭则是亲昵地称呼苏博为“我的小女儿”。
这位始终说“我是苏州人”的建筑大师,在故乡证明了一个人实现年轻时梦想的同时,仍能守住割舍不断的根。
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模型
此后,他的发展轨迹几乎留在了国外。
苏州博物馆之后,80多岁的贝聿铭留给世界的还有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但回忆过往,贝聿铭曾说:“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骄傲,那就是卢浮宫新馆的创作。”
彼时,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了法国国内巨大的争议。各大主流报纸都提出质疑,批评者中甚至有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他们这样评价方案“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法国脸上的一道疤”“新卢浮宫的建设计划破坏了我们每天的遛狗路线”。
面对压力,贝聿铭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结果,贝聿铭的设计征服了全世界。如今,玻璃金字塔已经成为了卢浮宫历史的一部分,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卢浮宫另外两个入口进入。玻璃金字塔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后来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曾这样说过。
经典之作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已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肯尼迪图书馆,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是德国第一个贝聿铭作品。
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把它比作充满希望的春笋。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从中国古典建筑中吸取的灵感,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