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北京中科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文/梦里诗书
面对生育问题,以藏族女性视角为出发的《气球》,用一个被当作气球的避孕套作为了贯穿始终的张力,由此电影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宗教信仰与现实问题的矛盾间,衍生着耐人寻味的现实意蕴,而这一次将镜头回归现实主义的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他对这边故土的深谙,以及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则使电影显得温和又充满了力量。
相比于万玛才旦并不足够接地气的《撞死了一只羊》,《气球》在我看来才是万玛才旦真正所善的,电影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了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青海藏区牧民达杰一家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外出上学,两个不懂事的小儿子将避孕套当作气球来玩,避孕套破了丈夫达杰和妻子卓嘎却并不知情,这使本不想再怀孕的卓嘎,又怀上了孩子,从当地的佛教上师到丈夫到自己的儿子,都希望将孩子留下来,卓嘎面临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却一度想着尝试堕胎。
《气球》的另一条支线则来自于卓嘎的妹妹,早已出家的妹妹回村帮助筹款修缮寺庙,却发现了侄子学校的语文老师居然是自己的初恋情人,并且这位老师还把两人当年的故事写成了小说出版,老师想把这本小说送给卓嘎的妹妹,以此来澄清两人之间的误会,然而知道此事的姐姐卓嘎不仅想烧掉小说,还欺骗找上门来的老师,妹妹已经回了寺庙,使他们之间彻底切断了联系。
电影借用微小的气球,所串联起来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藏区的真实图景,从生育问题到基础教育,再到宗教信仰,接踵而至的矛盾使我们看到这场意外所承载的已然不是简单的孩子问题,丈夫达杰对腹中孩子是去世父亲灵魂轮回转世的坚信,使接受了现代教育,想打掉孩子的卓嘎背负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当信仰与现实的冲突难以调和,如何抉择的两难成为了电影的思辨。
正如同电影将气球与避孕套关联在一起的巧妙联想,电影所塑造的主人公卓嘎也是立体多面的,一面她对家庭和宗教给予的生育压力是焦虑迷茫的,但她并没有委曲求全,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另一面电影借卓嘎妹妹的这条支线,又让我们看到了卓嘎在地域和时代背景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面对妹妹的恋情,她转而想去左右妹妹人生命运的自以为是,使她也从一个被压迫者变成了一个压迫者,这一点也使电影具有了讽刺意味。
当然同万玛才旦导演风格一样鲜明的也是其电影一贯存在的问题,在《气球》中我能感受到导演以人羊为对比,用红白气球作符号的艺术表达,但这些表达其实并没有能去给予人物之间的情感关联以多少升华,我很欣赏《气球》,然而我却很难对这部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物产生多少共鸣,浅尝辄止的情感,使电影虽然有着女性视角为出发的温柔,却缺失了细腻。
《气球》的结局是半开放性的,在生命面前导演将选择权留给了观众,毕竟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不得不说万玛才旦用“气球”为引,举重若轻地展现着西藏这片土地上的家庭、文化、宗教,乃至于生命。
个人评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