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终有一日你会领悟,真正的底层人,就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小偏方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如同直插云霄的山峦,给予我们无尽的安全感和依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长大成人,甚至自己也步入了父亲的角色,开始真切地理解到,那座似乎永远坚不可摧的山峰,其实也有它的脆弱和无力。我们逐渐发现,父亲在生活的压力下,有太多的束缚和无奈,那些曾经看似简单的事情,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父亲有过不满和埋怨,总觉得他们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无法像其他人那样轻易地为我们铺平前进的道路。但是,当我们真正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时,才发现要成为那个可以任由子女“拼爹”的父亲,实属不易,甚至是少之又少。

让我们深入理解那些一直生活在“底层”的父亲们,他们的艰辛和无奈,足以让人泪目。

01

对于我这个70后来说,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农村度过的,父母亲一生几乎都是在农村的简朴生活中渡过。我们家庭位于湘南的一个偏僻山村,那里的生活与外界仿佛隔绝,每日的出行都依靠走路,家距县城五十里路程,即便是到最近的集市也要走上三里多路。在这样的环境下,父亲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家中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

每当开学之季,父亲总是满脸忧愁,思考如何支付我们的学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得不去石灰窑打工,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身上总是覆盖着一层灰尘。那白色的石灰粉末呛得人直流眼泪,而厚厚的口罩又让人呼吸困难。除了四处寻找零工,父亲还耕种了五亩地,经营着十多亩的茶油林,每日早出晚归,忙碌不止。

尽管如此,家里依旧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父亲的辛勤劳动,为何始终无法改变家庭的贫困命运,为何家庭的生活状况看不到一丝改善的迹象呢?

当我步入社会,到城市工作后,我渐渐明白了这背后的原因。父亲的辛勤劳动虽然值得尊敬,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其变现能力极为有限。城市中的店铺老板忙碌一天,收入可能是几百上千元,而我的父亲辛苦一整天,也许只能挣到寥寥几十元。那么,父亲为什么不选择去城市开店做生意,尝试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呢?事实上,父亲也曾考虑过这样的可能,但面对高昂的初始成本和未知的风险,他感到无从下手,恐惧于借钱投资后可能面临的负债累累的结果。

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曾提出“二八定律”,即社会上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财富在人群中的不平等分配。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能够赚得盆满钵满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像我们父亲这样的普通人,往往属于那80%的大多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似乎早已被命运所注定。

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工厂中默默无闻打工的员工,街头巷尾忙碌的小贩,以及默默耕耘在农田中的农民,这些都是像父亲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家庭的生活,尽管收入微薄,但他们依旧不懈努力,希望能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赚取到令人瞩目的财富,但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担了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重任,甚至还能在老家翻新了房子,为家人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即使年老体衰,父亲也从未想过退休休息,他总是希望能继续为家庭做出贡献,尽可能不成为子女的负担。

02

我的父亲,一个未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农民,他的文化水平仅仅停留在小学三年级。但即便如此,父亲心中却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走出农村,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向更宽广的世界。尽管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最终没有能够进入大学的校门,但这并非全然是因为成绩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父亲实在没有能力负担我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费用。

见到读书之路难以为继,父亲另辟蹊径,希望通过技能培训为我们开辟一条生存之道。他送哥哥去学习泥瓦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哥哥掌握了技能,从此收入有所提高。姐姐则被送往镇上学习美发技术,尽管最终没有开设自己的理发店,但她也因此获得了前往东莞工作的机会。至于我,父亲为我借钱购买了农用车,希望我能通过开车谋生。然而,一年多后,农用车的卖出价格远低于购买成本,父亲对此深感失望,但他并没有责怪我,只是默默地抽着烟,仿佛在反思这一决策的失误。

在那个时刻,我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就像一位肩负重担的举重运动员,我们兄弟姐妹就是他所承担的重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甚至在县城买了房子。父亲对此感到无比欣慰,并给予了我们全力的支持。在房子装修期间,父亲毅然决然地搬进了尚未装修好的房子中,希望能够帮忙搬运沙子、抹石灰。尽管对装修一窍不通,但父亲凭借自己的劳动力,为我们提供了实际的帮助。他的话语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装修我不懂,但做点小工是我能做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超越了父亲,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也逐渐变得朴实无华。尽管父亲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但他深知一句话的真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无法容忍我们重蹈他的覆辙,继续在农村艰苦地生活,他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支撑起我们的梦想和未来。

03

也许有人会好奇,既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父亲为何不经常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呢?实际上,父亲内心确实有着诸多的苦楚和不易,但他却很少在家庭中表露出来。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那些经常抱怨的父亲,可能会被人认为缺乏担当,而一个好父亲,即便是在遭受母亲的责骂时,也会选择沉默,甚至面带微笑。即使他自认为做得对的事情被认为是错误,也不会争辩,而是选择低头认错。在父亲的世界里,爱孩子是一种深沉而不需要言语表达的情感。

相比之下,母亲的爱往往更加直观和温暖,而父亲的爱则像是一股潜流,默默地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流淌。因此,父亲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并不强烈,他们的爱,也往往是低调而深沉的。

事实上,父亲更多的是选择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他们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中年男人,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他们知道,一旦自己失去了支撑,整个家庭将何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抱怨又有何用呢?大声宣称“我爱你”,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不如用实际行动,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作家冰心曾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父爱的本质——它是一种不需要言语,不需要显山露水的情感。当我们终于懂得父爱的时候,那种深沉的情感便会在心底爆发,让人难以自持。

04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往往被比作泥土,他们默默地滋养着家中的每一个成员,让孩子们像是泥土中生长的幼苗,茁壮成长。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有多高大,有多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泥土本身的肥沃程度。

我们应该相信,父亲愿意成为那块最肥沃的土地,哪怕他们自己的能力有限,哪怕他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量,也依然希望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真的不应该责怪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父亲,他们虽然在社会中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但在家庭中,他们却是无比重要的存在。

父亲们或许曾梦想着成为一座高山,为家人提供最坚实的依靠,但最终他们可能只能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充满敬意和理解,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尽最大的努力,为家庭的幸福而奋斗。

在回顾父亲一生的奋斗和牺牲时,我们应当以更加宽容和感恩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艰辛和付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值得我们的尊敬和爱戴。父爱如山,虽不言语,却以最坚实的姿态,支撑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风雨中成长,直至强大。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父爱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勇敢前行,不畏艰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