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位有举鼎之力的君王,最后却出奇一致的无 [复制链接]

1#
北京主治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48.html

大名鼎鼎、钟鸣鼎食、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这些大气的成语,都带有“鼎”字,足见鼎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在两汉结束之前,举鼎在贵族中颇为流行,堪称“古代举重运动”。

今天要聊的三位君王,他们都有着世人惊叹的举鼎神力,可即便如此,最后他们都无法得到善终。

所举之鼎,究竟多重?

鼎最早是一种用于烹饪和盛放肉食的炊器,到了奴隶社会,它被专门用来祭祀和宴会。

后来,鼎的铸造方法彻底被贵族垄断,它演变成了权势与地位的象征,比如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不过,在秦汉结束以后,鼎的政治意味逐渐消失了。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好奇,当年这些“猛男”们所举的大鼎,到底有多重?

这还真没一个确切的答案。

首先,每个年代、国家的计量单位不同,铸造鼎的工艺、技术也不同;

其次,去史料中找寻答案也很困难,一般都是一笔带过,说此人能举鼎就没了,又或是“举千钧之重”这样夸张、笼统的表述。

我们不妨从考古出土的鼎来推测。中国现存最重的商代后母戊鼎重公斤,西周大克鼎重公斤,西周淳化大鼎公斤,大盂鼎也是出自西周,这个就比较轻了,公斤。

再来看看现代人里最牛的举重纪录:目前,单次抓举的世界纪录是公斤,挺举是公斤。

虽然古人没有什么手机、电脑,可能平时没事干就在那里举鼎,但现代的职业举重运动员也是这样,每天刻苦训练,且要论训练水平、饮食条件,古代也远远比不上现代。

所以,对于上面那些出土的大鼎,公斤肯定第一个排除在外,那些古代大力士可能举的是公斤大克鼎、公斤淳化大鼎这种级别的,最多不超过公斤,即斤。

商纣王帝辛,身死国灭

“偷梁换柱”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听起来是个偷偷摸摸、不光彩的词,但它的前身实际上是荷尔蒙爆棚的“托梁换柱”,主人公正是商纣王帝辛。

那是在年前,当时商朝的国都叫沬邑,一国之君还是帝辛的父亲帝乙。

沬邑这个地方,虽然后来被纣王帝辛扩建,一片繁华,还改名为“朝歌”,但在帝乙统治时期,这里的宫殿由于年久失修,还比较陈旧简陋。

有一次,帝乙正在朝中议事,殿顶忽然有一根柱子断成两截,整个大殿瞬间摇摇欲坠。

就在所有人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之时,帝辛果断冲上前去,竟然用自己的双臂,硬生生托住了那根要倒的柱子,若不是他眼疾手快、天生神力,在场不少人会被砸死。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太史公记载:“(纣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也就是说,帝辛如果跟老虎一对一单挑,且不说定能将老虎打趴下,双方至少也是难分伯仲。

在《竹书纪年》《中国通史》等一些后来写的史籍中,里面写道帝辛力能举鼎。那么像他这样既能托梁,又能打虎的人,举鼎也就不足为奇了。

估计不少读者一看到商纣王的“纣”字,就能联想到残暴、无度。确实,纣王的残暴,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传说,比如古人骂皇帝时就会说:“你/他就是桀纣!”

“桀”同样是夏朝出了名的暴君,而“纣”自然是纣王帝辛了。

不过,也有人为帝辛“翻案”(洗白)的,远有“孔门十哲”子贡,近有复旦教授钱文忠先生,就连毛主席也认为,纣王是有功劳的。

其实,在历史上,暴君与昏君是有区别的。

昏君一般指无能之辈,而暴君是有所作为的,有些暴君的能力还很强,但他们又极为自大,其他人的话全当耳边风。

商纣王就是这样的君主。他不仅能文能武,而且善修律法,在巩固商王朝的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朝还曾出现过中兴之景象;

他屡次出兵,击败东夷,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后来,也许是纣王认为自己的功绩实在是太高了,他开始变得自以为是,任何的建议、批评都听不进去,最后直接成了——谁反对他,他就弄死谁。

除了不听劝,他还爱上了喝酒,宠幸上了妲己,整日沉迷酒色,迷失自我。

他滥杀无辜,大兴土木,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重用趋炎附势、爱说漂亮话的小人,残害忠言逆耳的贤臣,导致商朝越来越没落,才有了之后的周武王伐纣。

这场战役的双方原本实力悬殊,据《史记》记载,纣王的兵力有七十万之多,可为何最后武王大胜呢?

一来,武王身边有“千古一师”姜子牙坐镇,二来,便是人心。

当时,商*的主力都去远征东夷了,造成国都朝歌空虚,而那七十万人其实全是奴隶和战俘,他们临阵倒戈,转过身来,与武王一同伐纣……

最后,纣王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登上鹿台,披上他的宝玉衣,奔入火海,自焚而亡。

从此,商朝结束。

秦武王嬴荡,举鼎绝膑

这位也叫武王,不过是后来秦国的武王。他就比较有意思了——为鼎而生,亦为鼎而亡。

嬴荡乃秦惠文王之子,长得高大强壮,对力量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喜欢与他人角力,而且在政治上也唯“力”是图——只要你的力气够大,就能在他的手下当大官。

公元前年,八月的一天,秦武王率众入洛阳周朝太庙。嬴荡此来,是想请天子入咸阳。

武王告诉天子,周王室跻身洛阳,于苍生毫无益处,不妨来他大秦,从此秦国扈从天子,天下之事,不必烦心。武王的言下之意,就是他要与诸侯各国绝交,绝交即意味宣战。

周天子也是明白人,懂得此举有利有弊,虽不必再担惊受怕,但也将成为秦之“木偶”,故而一时难以抉择。

彼时,秦国国力强大,武王对身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根本不屑一顾,而他在来洛阳之前早已想好:既然无法迁徙天子,不如先迁徙那“九鼎”。

这九鼎,即前文提到的大禹所铸之九鼎。相传,禹王治水后,曾铸九鼎,每一鼎便为一州,载有本州的山川风物,以及奉赋、田土之数。九鼎所在,等同天命所归,此乃天下之共识。

所以,在武王看来,迁徙九鼎,意同迁徙天子。

由此足见武王的霸气与野心,可偏偏他接下来的举动让人看不懂了——他要和手下的那些力士们试举九鼎。

乌获、任鄙、孟说接连举鼎失败,此时的天子批评他们是在亵渎神器,举不动大鼎乃天意。

嬴荡从小尚武,在举鼎方面也是屡试不爽,他惊讶地走上前去,打量着这口周王畿的大鼎。

周天子告诉他,此鼎乃龙文赤鼎,位于九鼎之首。

这一下激起了武王内心的渴望,他打算亲手举起此鼎。

“大王不可!”甘茂赶紧劝告武王,“王者不做无妄之事,不惹无妄之灾,若大王喜欢九鼎,命将士将其迁徙入秦便是,不必一定要试之轻重。”

武王回:“我若不举此鼎便是认栽,必被天下人耻笑。”

在武王的心中,节操、气节,抑或说男子气概,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倘若秦人无法举起这九鼎之首,便意味着秦人无法“举起”这天下。

他大喝一声,随后深吸一口气,使出浑身力气,只见那大鼎被举过肩膀。武王先用肩扛住鼎,类似于现代举重中的将杠铃先压在肩上。

古代举鼎与现代举重一样,只有双手接近笔直状,同时将鼎举过头顶,才算成功。

然而,正当武王试着这么操作时,意外却发生了——随着一声清脆的骨头折断声,武王倒在地上,鲜血从他口中流了出来。

众人大惊失色,赶紧跑上来,将其扶起。

结果到了晚上,武王竟然气绝身亡了,年仅23岁。

现在看来,武王不仅仅是骨折,而是内脏严重受损,导致的内出血死亡,再加上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最终无法判断和救治。

在后世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秦武王常被“黑化”成一位傻瓜君王,但其实武王在位时也做过不少事情,如攻韩国,占宜阳,重用甘茂、樗里疾等良臣,如果他没有死要面子去举鼎的话,是可能做一番大事的。

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君王,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项羽被太史公归到了君王一列。

司马迁欣赏项羽的英雄豪气,为他破例写了“本纪”,要知道本纪是专门记载君王的。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次,秦始皇嬴政在会稽巡游,横渡浙江,项梁和项羽一同前去观看。

项羽不屑地说:“我以后能取代他。”

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八道!不然会被灭族的!”

紧接着,司马迁写道,这位年少轻狂的小子叫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胆识过人,吴中的子弟对他十分忌惮。

“彼可取而代也”,当初这句看似异想天开的狂言,没想到项羽最后真的差一点就做到了。

帝王百千位,霸王只一人,成也霸气,败也霸气。西楚霸王的结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打了一辈子胜仗,神勇无比,屡屡以少胜多,士兵的多少对他来说从来不是胜利的关键,怎奈何,最后一战,败于垓下,此时耳边却响起四面楚歌,哀伤至极,涕泪交加,终自刎于乌江……

纵观项羽的一生,其失败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

(1)缺乏政治头脑和大局观

项羽携巨鹿之战的神威入关中,此时的霸王毫无疑问占主导地位,可是这个时候,对于亡秦后的善后事宜的安排,项羽应对不当。

楚*入关中后便开始烧杀抢掠,导致人心失和。紧接着,项羽自讨没趣地向义帝请示,随后又将义帝杀了,这下道心又没了。人心、道心都没了,执政的合法性也就出问题了。

接下来分封诸侯,看似是按战功来,但实则是宰割不平。项羽也没能力处理好此事,后果就是田荣、彭越等人后来都造反了。

(2)骄傲自负,刚愎自用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成大事,除了自身素质和努力程度外,还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个是用人,即能否群策群力;第二,用策,看你能否集思广益。

司马迁就评价项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刘邦也曾说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连唯一的“智囊”都用不好,又何以夺天下呢?

(3)吝惜权力,缺少历练

刘邦每打下一个地方,甚至还没打下来他就分给别人,而项羽呢,却舍不得封官,吝惜自己手头的这点权力,这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最后一战前,项羽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24岁起兵,27岁就做了西楚霸王。有人认为,项羽还是太年轻,没经历过挫败,故而缺乏对困难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在萦绕着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中尤为体现。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31岁的项羽败在了比他大24岁的刘邦手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三位有着举鼎之力的君王,最后却出奇一致的无法得到善终。若我们分析这三人,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自大。

也许是举鼎之神力,又或是异于常人的强壮体格,使得他们三人的性格从小就充满了骄傲与自负。

商纣王自认为立下丰功伟绩,以至于到了商王朝后期,对那些提意见的人斩尽杀绝;

秦武王自认为有举世之力,对神圣的九州之鼎毫无尊奉之心;

项羽自认为凭一己之力就能击败刘邦,到最后被打得只剩28骑时,还对手下说,他的用兵从来没有错,只是天要亡他。

其次,三人不听他人之言。

商纣王不听比干、商容之言,导致商朝灭亡;

秦武王不听甘茂之言,非要逞强举鼎,也是不幸身亡;

项羽不听范增之言,在鸿门宴放走刘邦这只“大老虎”,而在这位西楚霸王的一生中,能够从谏如流的事实在是太少了……

不由得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