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之祸是东汉政治史上最突出的问题。其中,东汉皇权与外戚矛盾的激化,汉和帝是一个关键时期,这种矛盾的由来、发展及其解决,很值得研究。同时,这也关涉到皇权与宦官政治之间的纠葛。考察和帝铲除窦宪事件,对于准确评价汉和帝以及探究东汉历史转折点,均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早在传统史学时代,对汉和帝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对东汉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也有不同看法。这些分歧可追溯到东汉当朝。元兴元年()和帝刘肇死后朝臣议定的谥号曰“和”,《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①这是历史上为时最早的积极评价。官修《东观汉记》的史官褒扬和帝政治:“朝无宠族,政如砥矢”,“外忧庶绩,内勤经艺”,“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万国协和”。②
至东汉末,朝廷的评价发生了逆转。《续汉书·祭祀志下》记,由蔡邕执笔,董卓领衔,就祭祀制度联名奏疏时提出异议:“初平中,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另据蔡邕奏疏原文:“自此(指汉章帝)以下,政事多衅,权移臣下……孝和以下,穆宗(即汉和帝)、恭宗(安帝)、敬宗(顺帝)、威宗(桓帝)之号皆宜省去。”③《后汉书·孝献帝纪》载:“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可知,“功德无殊”即是无功德的委婉说法而已。
显然,评价逆转的焦点,就在于和帝时的外戚宦官问题。“政事多衅,权移臣下”,是为贬低汉和帝的缘由。他们将其视为衰世之君,甚至褫夺其穆宗庙号。在东汉末年的特殊历史语境下,*阀董卓与宦官集团矛盾趋于白热化,他倾力打击宦官,故对和帝依赖宦官来铲除政敌是持批评态度的。
东汉人立场迥异的这两种评价意见,影响深远。后世持肯定意见的史家,有刘宋时的范晔,他在《后汉书》本纪中论曰:“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但也表示了困惑:“岂其道远三代,术长前世?将服叛去来,自有数也?”④究竟是和帝治国之术比前世高明,抑或边疆民族归附与叛逆自有其规律?范晔也指出了和帝时期的“中官始盛”问题。
当代史家如翦伯赞、林剑呜、何兹全等亦未回避宦官登场始盛的问题,但更多着眼于整个国家治理和边疆战局,将和帝置于东汉安定发展的强盛期。如何兹全认为,东汉两百年,“和、安之际是一分界线”,“安帝开始,进入后期”。⑤
持否定意见的史家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