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舍得热播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做好 [复制链接]

1#
女性白癜风好治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

最近,聚焦教育话题的现实题材剧《小舍得》引发热议,真实地再现了萦绕在每个家长心中的“鸡娃焦虑”。

虽然招生政策已改变,小升初都公民同招,超额摇号了,但剧中呈现的教育焦虑并没有因此有所缓解,仍旧以不同的方式在扩散。

比如,人均辅导班,超前教学,越拔越高的起跑线。

老师问,谁在校外上辅导班,差不多整个班都站了起来。

这部剧反映的教育问题,确实戳到了我们的痛处,由于焦虑和不安全感所致的“集体拔苗助长”,正是许多家长正在经历的困境。今天,让我们借这部剧,一起探讨当代教育中“舍”与“得”的难题。

#1

被内卷的“卷卷子”的一生

在这个万物皆可KPI的时代,万物皆可“卷”,每个人都被迫“不甘人后”,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教育问题正是当今社会样貌的映射。

都说“赢在起跑线”,如今,“起跑线”越卷越往前。

前阵子,北京小学生毕业旅行去北极的故事,轰动一时。

现实生活中,在治理培训班前,为6岁孩子开设的“幼升小八天集训班”,也随处可见。

剧中,为了中英文同时起步,有家长给8个月大的孩子请1对1外教,家长自己平时也用英语和孩子交流,培养孩子语感。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香港妈妈“赢在射精前”的答案更是刷新了三观,算好月份怀孕、生子,才不会耽误孩子上幼儿园。

《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说,书中90%以上的素材都是真实发生的。

比如,带着帐篷去补习班。因为周末两天排满了补习班,为了中午能抓紧时间吃点东西休息一下,有些家长就把帐篷支到了教室门外。

孩子没有童年,家长没有自由,剧里田雨岚这一角色,展示的便是“鸡娃”妈妈的日常操作。

“鸡娃”,指的是“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

“鸡娃”之后,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代名词。比如,“鸡娃”里还分“素鸡”和“荤鸡”。

“素鸡”指的是“素质教育鸡血”,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钢琴跳舞画画只是基本操作,篮球滑冰围棋也不能落下,马术击剑冰球才够有排面。

“荤鸡”指的是“应试教育鸡血”。

这一领域还有“青蛙”“牛蛙”之分。

“青蛙”指的是普通的孩子,即普娃。

“牛蛙”指的是特别优秀、厉害的孩子。又细分为“天牛”“英牛”“奥牛”“英奥混血牛”,分别对应天生就特别厉害的、英语厉害的、奥数厉害的、英语奥数都厉害的孩子。

青蛙妈妈求天牛不得而鸡娃,领路牛自鸡不已以卷他人。魔幻现实主义。

曾有培训班的广告语是:“您来,我们辅导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辅导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对于这样魔幻的教育现状,很多家长都打心眼里不认可,但无计可施,只能随着人潮往前赶路。

主动要求孩子拔尖儿,成为精英的,现实中少之又少,更多家长即使一开始不想卷,看到其他家长的比拼较量,被别人家孩子搞得一头焦虑,也只好转变策略。

诚如《小舍得》里讲的:所有人都站起来了,就没人敢坐下。

大家都被“剧场效应”裹挟,费了更大的力气,视野却大不如前,这就是内卷的本质——“封闭环境内,边际效益递减”,谁都是输家。

要想停下这样的恶性循环,要么明文规定,这个剧场谁都不准站起来,要么从前排开始坐下,逐渐改善。

如今,导向和大环境逐渐在改善,前阵子教育部出台文件禁止超前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已经明确了这个“剧场”的观影指南,但层层坐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真正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阻断教育的“野蛮生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反复横跳的当代家长

当焦虑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教育的选择自然更加曲折。因为在这场大规模的鸡娃竞赛里,谁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

剧中,南俪家原本是“鸡娃”大*中的一股清流,反对“唯分数论”,从不给孩子报辅导班,只有声乐、小主持人这类的兴趣班。

当孩子成绩下降,她尝试着给孩子的学习“加餐”时,对一向不待见的“鸡血妈妈”田雨岚甚至生出了几分敬意。原先的教育理念也跟着一点点瓦解。

这是很多家长的写照,矛盾,纠结,不知道该逼孩子一把,还是放孩子一马。

明知道为了高考搏一搏,督促孩子打两针鸡血实属无奈,但这样的事情不该也不能发生在幼升小,不符合成长规律,只会后患无穷。又担忧,是不是应该抢占先机,帮孩子进入一所好的高中,给孩子创造更优秀的学习环境?

明知道鸡娃们看似在成长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在人生刚开始就几乎耗尽了一生的能量。又惶恐,和别的家长一对比,是不是自己对孩子太不负责了,长大了怎么生存?

明知道跟付出的代价相比,得到的回报不确定性太大了,大多数孩子终将过上普通的生活。又焦虑,拼尽全力才得以平凡,如果放任自由,会不会连平凡都够不上?

内卷实际上是当代社会阶层边界淡化的结果,而教育又是突破这一模糊边界最简单有效的道路,人人都能偷窥到更上一层的生活,有了理想,就有了焦虑,破除焦虑,就只能卷起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心怀“希望”,便步步为营,每个家长都在舍得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

无论舍去自由,得到成绩;还是舍去成绩,获得欢乐的童年,家长都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孩子的未来。

父母之爱应该如何正确地给予,父母的焦虑如何得以缓解,下面,有几点思考和各位家长分享。

#3

给家长的4点启示

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请各位家长始终秉持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前提,结合自家孩子的个性、经历、需求,得出自己答案。

!

中国家长的通病:空有期望,毫无底线

去父母成长类培训,常常会问到场家长,为什么而来,答案往往是为了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芸芸,一次,一位爸爸的答案让我惊喜。

他说,为了自己的行为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将其理解为,施教者的自我约束。在开展一切教育行为之前,先为自己划下“底线”,给家庭教育定下最低的要求、最基本的标准。

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因为通常情况来说,家长想给的、期望的更多,比如,帮助孩子掌握某项技能,拥有某项品质。不会有意识地思考,起码不能给孩子什么。

《小舍得》中,男孩子悠在培训班被钟老师区别对待、精神羞辱,子悠妈妈却为了能继续学习,步步退让。这正是没有“底线”导致的。

最起码,孩子的身心不能被人刻意伤害。

子悠在班会上哭诉:“我妈妈并不爱我,她爱的是能考满分的我。”

当然,这条底线,不是随便想想,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的。它应该是夫妻双方基于孩子的成长规律,深思熟虑、达成共识,在进行某一件事之前,郑重其事形成约定的,不必告诉孩子,但你要督促自己做到,并愿意为了不违背这条底线,承担一定代价。

这样不仅会让你面对孩子时更有“谱”,你的内心也会更平静和包容。

举例说明,即使孩子一开始是真心喜欢某项才艺,也会在长期的枯燥练习中倦怠偷懒,需要家长督促,甚至逼一逼。但这一过程,不能让孩子害怕它、恨它,甚至一辈子都再也不愿意碰了。

比如,你对幼儿园老师的划线是,不虐待孩子,不往孩子身上扎针眼,那对孩子在园内发生其他意外的包容度就会变高,情绪也更容易自洽。

!

父母是孩子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带”

教育内卷,实际上是家长向孩子传递社会焦虑的结果。

相反,社会越是复杂高压,家长越应起到“缓冲带”的作用。而不是雪上加霜,将内卷的压力转嫁给孩子,让孩子逃不脱学习的牢笼。

未来是不可控的,社会是急速变化的,家长能够把握和相信的,应该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