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力筋力气力 [复制链接]

1#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练习将经历着熟、懂劲、神明三个过程。与着熟相关联的有“骨力”、“易骨”、“明劲”等语,与懂劲相关联的有“筋力”、“易筋”、“暗劲”等语,与神明相关联的有“气力”、“易髓”、“化劲”等语。

作者练拳近照

一、骨、筋、气不会产生力量

讨论内家拳的文章,经常会见到骨力、筋力、气力,力生于骨达于筋等等之提法,独没有提及肌肉力,难道肌肉不会生力?肌肉力对内家拳没有贡献?

动物死后肉烂掉,骨头都是散落开来的,骨节间是没有什么东西联结的,所谓散架。有生命的动物,是韧带把骨与骨连接起来,肌腱把骨和肌肉连接起来,肌腱几无收缩能力,有很大的抵抗力。骨头只起固定、支撑作用,骨头不会产生力量。“力生于骨”实际上是指骨头的固定、支撑作用。

民间通常所说的筋,包括:血管,神经,韧带,肌腱等。在武术中,筋主指韧带。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韧带对力的贡献十分有限。

人体大部分少肉无肉的部位经不起击撞,那么,为什么不把气运到这些部位增加抗击打能力呢?因为,气没有这个功能,没有这么大的能耐。气与气感往往是孪生兄弟,气感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才出现,而肌肉放松后,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不要指望气能干成事。我们找不到有使十分轻细的物体移动分毫的外气发放者。气也不会产生力量。

田径运动,力量越大成绩越好,其他体育项目也一样,运动员都有十分发达的肌肉。现代科学证实,肌肉产生力量。

二、骨力、筋力、气力

既然骨头不会产生力量,筋不会产生力量,气不会产生力量,肌肉才能产生力量,为什么传统武术却又频见骨力、筋力、气力之说呢?

太极拳套路练习有诸如“立如平准”、“尾闾中正”、“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收胯敛臀”等要求。这样的身体姿势结构,人能够处于最有力最灵活最得力状态,所谓间架工整。举重运动员在上举前,双脚开立的幅度,身手与杠铃之间的位置,身体的前倾幅度,双手分开的距离等都十分的有讲究,这些讲究保证人体骨架处于最能用出力最能免于受伤的结构状态。平常劳作提拿重物,提拿前先要把自己身体安排好,使人体骨架处于最能用出力最能免于受伤的结构状态。太极拳走架、举重、提拿重物等,要想处于最有力最灵活最得力最能免于受伤的状态,骨架的作用为关键。“直木顶千斤”,同样一根木,直顶和弯顶,顶力相差甚远,木弯斜顶不了千斤。相类似,同样的骨头,位置、结构不同,承力相差甚远。内家拳里把骨架的这种作用称之为“骨力”,相应的练习称之为“易骨”,或称之为“明劲”练习。

太极拳套路练习有诸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支撑八面”、“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百炼钢”等要求。落实这些要求是在用意不用力的前提下,刻意肢体间的对拉拔长,节节松开节节贯串,肌肉和筋在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的状态下做富于弹性的运动。这种肢体、肌肉和筋极柔软极富弹性的运动产生出的力量,在内家拳里把它称之为“筋力”。站桩、走架用意不用力,由于一方面肌肉尽量放松,另一方面,间架的保持、关节的伸缩、肢体的运动,需要动力,这就自然而然更多地需要或动用筋的作用了,筋的练习被突出起来。说内家拳练筋不练肉,就是有鉴于此。肌肉放松,肢体、肌肉和筋极柔软极富弹性的运动,在内家拳里被称之为练“筋力”,或称之为“易筋”,称之为“暗劲”练习。

太极拳套路练习有诸如“空松圆活”、“全身好似气球”、“气遍身躯不少滞”等要求。人处“空松圆活”、“全身好似气球”、“气遍身躯不少滞”等气功态,处“不用意而神自明”、“一念不生全体现”状态,称之为“气力”,这种练习在内家拳里也称之为“易髓”,或称之为“化劲”练习。

骨力,主要解决稳定的问题,重形体运动,重身法。可以从动作准确,借助套路和招着意思入手。

筋力,主要解决用力的问题,重身法,重意念活动。可以从松柔从肢体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入手,假借套路,丢弃攻防想象。

气力,主要解决用气用意、造势的问题,重气势。可以从有意无意间入手,假借套路,丢弃招着。

骨力稳健似男人,筋力柔软是女人,气力自然似婴儿,男人的骨力女人的筋,婴儿的气息全在轻。

气力解决势的问题,造势是总体把握,置己于有利机势,置敌于不利地位,避免杀敌一万自伤八千的情况。要重创对手,给对方致命一击,还需要肌肉力、骨力和筋力的发挥。

三、骨力、筋力、气力之说在教与学中的积极作用

如果是成年人或有外家拳基础者习练太极拳术,在学习推手时,要先练“骨力”。猛冲猛推,以推动推倒对方为求。通过一个月左右的“瞎练”,会得到一个切身体会:前俯后仰左右弯斜容易被打倒,步幅太小会不稳,步幅太大会不灵,太硬容易受挫,太软容易被压瘪。这个时候,没练过的常人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一般功夫的也已经奈何不了他,这是初步具有了“骨力”。有了“骨力”再练“筋力”,再系统科学的练习推手,因为“筋力”建筑在“骨力”之上。推手场子上经常会有各种人来尝试体验。来了一个人,体重力大,移动不灵活,怕失重摔倒,四平八稳,稳打稳扎,间架不乱。我们会告诉学生,这个人的骨力不错。来了一个年轻小伙子,手脚很灵活,也很有力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积极进取,全力以赴,运动幅度大。我们会告诉学生,这个人的肌肉力不错。来了一个内行,又柔又软弹性十足。我们会告诉学生,这个人筋力不错。手把手教学生推手,我们会说,“你只有骨力,太硬了”,会说“你用得是肌肉力,太死了”,会说“你用上筋力了,把筋吊起来了,把筋拉起来了”。分这三种情况提醒、告诉学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进步。

同学之间推手,会说“来,冲几下”,会说“来,打几下”,会说“来,吊几下”或“拉几下”。冲几下就是断手,打几下就是散手,吊几下或拉几下就是吊劲拉劲,用筋力。用筋力以轻为主,接触作用力微之又微。自接触点到脚尖或脚跟会因接触作用力微之又微,主要关节都被虚虚的紧起来串起来,整个身体象被轻轻拉紧的一张弓,感觉像抽筋,好像真的是用筋力。吊劲拉劲,手极轻而身特紧力特大气特促,一次吊上几十秒钟就眼冒金星累得不行。在吊劲练习的时候,如果呆板着身子稳打稳扎,就会提醒说,“不要用骨力”!如果手上或局部有力,就会提醒说,“不要用肌肉力”。如果,自接触点至脚尖或脚跟被轻轻地紧起来串起来,就会表扬说“用上筋力了”。

能用上筋力后还时不时要穿插肌肉力的练习,在保证绵软的前提下,竭尽全力“老牛劲”推习。在会用筋力后再练习用肌肉力,此时肌肉力就不同于彼时肌肉力了。用筋力能增加弹性,用肌肉力能增加弹力。过度肌肉力推习,肌肉要酸痛,过度筋力推习,韧带、肌腱容易受伤。肌肉酸痛是正常的,只要减少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没有问题。韧带、肌腱受伤不大容易恢复,最好的恢复办法是停止运动,不要按摩点穴,一般休息几天可恢复,带伤练习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在能自如运用肌肉力和筋力时,可以尝试用气力推习,气力推习也叫气推。如果把肌肉力推习比喻为强弹簧的伸缩,把筋力推习比喻为橡皮筋的拉伸,那么气推就是搬弄、滚动球体,少了弹性,多了直接触到根上的拨动。四字秘诀,敷、盖、对、吞,其中的敷的操作,更多的是气推过程。

武术的发力方法有许多种,其中的“身体如炸药”和“拳脚如发弹”这两种发力较为普遍和常用。前者在定步或稳步推进情况下容易发出力,发力较多受形体姿势制约。后者在运动在高速移动中容易发出力,发力较少受制于形体姿势。前者因对间架要求较高,故常称之为发骨力。后者因对关节的松软要求较高,故常称之为发筋力。在教授学生练习“身体如炸药”发力时,常会说“要发出骨力”。在教授学生练习“拳脚如发弹”发力时,常会说“要发出筋力”。

传统武术所指骨力其本意是指整体劲,它是以形正以人体姿势结构科学为基础条件。所指筋力其本意是指弹性用力,它是以用力过程可控有知觉,即慢中快有听力为基础条件。以前科学知识不普及,在传统教学中,如果不知道人体生理学,老师又常说这是筋在用力,是用筋力,学生一定会深信不疑。分别以肌肉力、骨力、筋力、气力来提醒学生,来区分用力情况,学生比较容易养成正确地用力习惯,也知道自己目前是怎样一个水平。推手和走架有“只用筋力,不用肌肉力”的意识,感觉和效果都会不一样。提出骨力、筋力、气力之说,于教于学都是有帮助的。站在人体生理学角度,骨头、筋、气都不会产生力量,所谓的骨力、筋力、气力是骨头、筋、肌肉、意识四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力量的本源在肌肉,肌肉越发达越有力量是不容置疑的。

四、技击以筋力最为根本

乒乓球、篮球、散手运动员,他们的技巧随着练习时日的增加越来越好,但年龄大后就不参加激烈的比赛了,因为体能及身体其他方面的素质下降了。体能、身体素质是一种功夫,技巧也是一种功夫,是不同的功夫,不是不同的层次。同样的道理,骨力、筋力、气力是三种功夫,不是三个层次。从太极拳套路练习情

况来看,初练因生硬站不稳,从不稳到能稳,是骨力培养过程。因肢体运动匀缓,逐渐体验到运劲如抽丝如百炼钢,是筋力培养过程。因稳且柔,轻灵圆活起来,是气力培养过程。过后,三个过程就揉合在一起了,难分彼此。从技击角度出发,力量最为根本,故肌肉力、骨力、筋力、气力四者中,以肌肉力和筋力最为根本。筋力的练习是一个柔柔的弹性用力过程,红肌纤维得到充分地锻炼,使肌肉持久耐劳。这符合太极拳术的以柔克刚宗旨。练习不要单纯追求大块肌肉。

肌肉力解决力度问题,筋力解决弹性和灵敏问题。在用力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前提下,竭尽全力推习,以提高弹力肌肉力。在用力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前提下,用意不用力推习,以提高灵敏的弹性和筋力。肌肉力不但要衰退,而且很早就开始衰退,筋力却能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但不退,还要往上长。从技击考虑,年轻者要认定筋力练习不动摇。从健身考虑,年老者可以专练筋力寻乐趣。夸大气力在技击中的作用,以为仅仅凭“用意不用力”“空松圆活”就有多大的杀伤力,这是误人误己。气力,是空、净、静等的不断深化,于“延年益寿不老春”,于健心健身作用更显。《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七十而从心所欲”,但是,真正做事却已经不是这个年龄了。太极拳术也一样,虽然至神明能得空、净、静,但是,技击却主要不靠它。身强力壮时,求骨力、筋力,年老力衰时,求气力,求气质,求虚静。练习方法、目的随着年龄、程度不同而随之变化,以应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这是自然之道。

五、相关争议

学术界对筋膜、劲的研究有很多疑惑和争议,列举一二供参考:

筋膜是贯穿身体的一层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最近研究表明,人体筋膜也具有主动收缩功能,这意味着筋膜也可以给人体提供动力,劲力的产生也有可能来自筋膜主动收缩而非肌肉主动收缩;在包裹肌肉的筋膜中本体感受器的数量可能会达到肌肉自身感受器的6倍之多,这表明筋膜力要比肌肉力敏感。

《易筋经总论》说:“筋者,劲也。”

《易筋经膜论》说:“髓骨之外,皮肉之内,以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非筋,亦无处非膜。”筋膜遍布全身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因此筋膜发力必然

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是整体劲,全身任一处都能发力,挨何处何处发。

肌肉力衰退快,筋膜力衰退很慢,肌肉力达到顶峰后不会再增长筋膜力可有更长时间的成长,却日益精细。

一般认为筋膜是被动传导机械张力的结构。有些研究提示筋膜可以独立收缩,故能够影响肌肉的力学性能。肌筋膜还可以减少肌肉的摩擦。

筋膜受到按压后的结构改变不符合其结构力学特征,推测其可能能够通过神经控制而主动收缩。

筋膜的弹性比之前的预想要大很多,因为其复杂的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将力均匀分散到众多的弹性纤维上。

备注:本文发表于《武*》年第5期

太极和院

传统太极拳培训中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